12月20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了检察公益诉讼十周年座谈会,这一活动具有重大影响。会上,详细公布了过去十年检察公益诉讼的成就,包括案件数量、检察建议和诉讼支持率等关键数据。这些成就对于社会法治建设至关重要,应受到特别关注。
十年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整体情况
从2017年7月到2024年11月,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工作中展现了高效的工作能力。在此时间段内,共受理并处理了110.1万起公益诉讼案件。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检察机关在处理公益诉讼案件上的庞大规模。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达到98.9万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为11.2万起。这些数据展示了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领域的广泛布局,并在不同领域均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此外,在审前阶段,公益保护被置于首位,这一决策显得格外明智。检察机关向行政机构提出了79万份意见,其中整改回应的比例高达98.8%。这一比例表明行政机构对检察意见的高度重视,并显现出双方在公益保护推进方面的紧密协作关系。
提起诉讼及裁判支持情况
法院接到了来自检察机关的6.1万件起诉案件,其中超过99.77%的案件获得了判决支持。这一支持率之高,体现了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严谨作风,其诉讼依据建立在坚实的事实之上。通过司法途径保护公共利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强化法治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每一项诉讼都关乎公共利益的保护,而如此高的支持率也为后续案件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和法律依据。
该数据展示了司法系统在公益诉讼环节的工作效率。从诉讼程序的启动到最终裁判结果的公布,其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反映了法律体系在此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果
最高检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显著。2022年,该机构直接处理了602起长江船舶污染案件。这些案件的处理推动了多项生态保护成果,如建设了479套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26座专用污染接收转运码头和216套岸电设施。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3500条通航干支流船舶的污染问题。数据显示,最高检对长江船舶污染的应对措施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得到保障,这一成果对周边地区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环境保护,也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助力黄河流域工作成果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服务的重要方向。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水利部开展了针对黄河水资源保护的专项行动,累计处理案件1027起。这些案件的处理有效解决了节水控水领域的多项突出问题。同时,最高检指导黄河沿岸9个省(区)实施流域生态环境的多层次保护,包括上游水源涵养、中游荒漠化治理和下游滩区保护等全面布局。这些措施旨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平衡的维护,并作为推动其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黄河流域规划充分结合了各地地理特征和多元需求,充分体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科学性。
保护耕地专项成果
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最高人民检察院与自然资源部共同开展了乱占耕地专项整治试点工作。该行动旨在坚守18亿亩耕地底线。这一举措为我国耕地设立了稳固的法律保护屏障。无论从当前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的角度,还是从保障子孙后代粮食供应的长期视角来看,该行动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监管,处理案件数量达到4307起。监管工作旨在促进解决农田建设中的选址不当、建设标准不达标、建成后管理维护不足等问题,以确保农田建设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未来检察公益诉讼展望
过去十年,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方面成绩斐然。面向未来,探讨如何保持这一增长势头成为关键议题。一方面,随着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多,必须加强案件处理的品质,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案件时,证据收集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尽管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已取得成效,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宽交流与合作领域。
此外,应重视公益诉讼各领域之间的合作进展,尤其是行政和民事公益诉讼领域。当前,这两类诉讼的协作效果是否能够实现更高效提升,例如,是否能够从过去的单独行动转向实施联合审查或实现信息共享等创新合作方式。
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发展趋势有何期待?我们热切期待您的观点,请您点赞,并积极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