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档案局公布了第一批陕西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此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这些入选的档案中,西安易俗社秦腔非遗档案的入选,就好像在文化遗产的星空中点亮了一颗极为璀璨的星辰,这是值得人们聚焦的。
西安易俗社的历史地位
西安易俗社历史悠久,已有 112 年。它既是戏剧演出团体,又是教育团体。2014 年,它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这体现了它在秦腔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其历史如同长河,流淌着众多文化瑰宝。
它犹如一座桥梁,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它见证了秦腔艺术的发展进程,是对研究秦腔文化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地位,使得它的非遗档案更富有价值。
珍贵馆藏资料
在 2024 年 12 月,除了有极其著名的鲁迅先生手书“古调独弹”牌匾之外,易俗社文研所的纸张版档案十分丰富且令人惊讶。其中剧本有 1078 卷,社史有 432 卷等。
这里存有多种形式的素材。有戏票,还有工作证等较小的物品;也有金色褒状原件等较大的物件。它们见证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像细节丰富的历史拼图一样,完整地描绘出了西安易俗社的过往岁月。
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014 年,易俗社为了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成立了文化研究院,同时组建了课题研究组。这一举措具有积极意义且富有前瞻性。
他们在收集过程并非仅仅是进行保存。一方面,他们按照传统方式对纸质档案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他们也适应时代的变化,对纸质档案进行电子转换,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并电子归档,这样做方便了档案的存储和查询。
非遗传承工作
研究院成立之后,在各个方面展开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工作以及非遗传承工作。
出版了多部系列丛书,其中包括《中国戏曲典藏·百年易俗社》等。同时,发行了 20 余部经典剧目音像制品,并且对百余项重要知识产权进行了注册保护。
档案对现代秦腔的意义
这些档案资料在展示秦腔传统魅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们也对现代秦腔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现代剧目戏报设计方面,对史料进行了重新挖掘,从而再现了特色戏报。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源自《易俗社章程》等的文创产品很受欢迎。
入选后的展望
社长惠敏莉称,易俗社入选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后。易俗社会一直重视档案建设工作。易俗社清楚这些档案见证着它的辉煌历史。
会持续运用好档案,以此来为秦腔艺术留存根基、铸就灵魂。促使秦腔在新的时代能够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
在此想询问广大读者,您觉得西安易俗社秦腔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利用,对于推动全国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能起到怎样的借鉴作用?欢迎大家进行评论、点赞以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