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吉林省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备受瞩目,其在该领域的进步尤为显著。该省在环境治理、“无废城市”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未来规划,均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心议题。

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新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4%,你还在等什么?  第1张

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旗威明确表态,将全力以赴推动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近期,吉林省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考核的优质水体比例上升至89%,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已全部清除,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这些成果归功于众多环保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以及治理政策的严格实施。同时,全省范围内的改善并非个别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从27.7%增至42.7%,农村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吉林省在污染控制领域,致力于多种污染物的统一管理,同时推行区域间的合作治理。具体行动有:全面执行“三水”综合整治,涉及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联合管理。此举措不仅在理论层面有所创新,而且在实际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新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4%,你还在等什么?  第2张

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吉林省积极打造高标准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这一行动备受赞誉。该省从多个角度着手,如土壤污染的源头管控,力图从根本上阻止污染的产生。在农业和农村污染治理领域,吉林省亦保持高度警觉。当前,吉林省正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在于让更多居民享受到美丽吉林的成果。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明显体验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健康和舒适感。尤其在乡村地区,昔日污水横流的景象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环境。

自今年6月起,《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若干措施》正式实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措施将全省划分为1333个环境管控单元。这些单元采取差异化的管控策略,旨在更精准地满足不同区域特有的环境需求。

畅通两山转化渠道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深刻认识到“两山”理念的重要性,故着力构建“两山”转化的全方位渠道。该部门不仅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风貌,还重视其价值的深入开发与转化。例如,某些地区已将优越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旅游资源,显著推动了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

在工作实践中,这一转化途径持续拓宽,众多传统产业正重焕生机。以某些山区为例,昔日因过度砍伐而遭受破坏,如今已变身成为生态茶园和果园,既维护了生态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全面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体制与机制是一项既漫长又繁杂的工作。吉林省在这一方面已实施了一系列策略。例如,在“无废城市”的创建项目中,已设定了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为了减少各区域的固体废弃物产生,并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相关实施步骤也已启动,这包括促进长春市与吉林市的合作共同推进建设,以及研究各市(州)如何实施“无废城市”的全面建设模式。

在“无废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众多项目围绕“七大工程”展开布局。总计规划了257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850.36亿元。目前,多数项目已进入实施或完成阶段。另外,已成功建立913个“无废细胞”。同时,设立了省级专家库以提供专业支持,并与12家金融机构携手,成功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

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吉林省积极推广生态文明理念,这一举措为构建生态优势省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省内实施过程中,多项成果显现了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后的正面效应。比如,民众对环保措施的支持度不断上升,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也在持续优化。

官方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和教育举措,增强了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理解。此外,在校园教育领域,正逐渐增加与环保相关的教学课程和实践体验。

加强大长白山区域生态保护

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新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4%,你还在等什么?  第3张

吉林省对大长白山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将其定位为重要任务予以推进。截至目前,该区域在生态保护领域已实现显著成果,成功创建了6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设立了1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东北地区生态保护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在大长白山区域,超过82.4%的面积在生态保护创建活动中表现优异。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计划未来不断提高监管效率,依据长白山生态区的管理要求,对项目准入严格审查,同时简化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流程,旨在提高对环境风险的预警能力。这些举措旨在巩固吉林生态建设的根基。吉林省生态环境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引起了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热切关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如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您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