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提供居家服务,标志着医疗服务更加贴近民众,充满温情。在奉化区,这些医生正热情投入于上门服务,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哪些创新机制和感人的事迹?
林大姐的转危为安
前天上午,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林家村的林女士突感身体不适。她迅速通过“就医网格群”向家庭医生汪医生寻求帮助。当时,林女士感到头晕目眩。汪医生立即建议她使用远程血压计检测血压。结果显示,林女士的血压数值远超正常范围,原因是她忘记服用降压药。在汪医生的指导下,林女士得到了及时救治,病情得以稳定。这一事件凸显了家庭医生在紧急医疗救助中的重要作用。在本地,还有许多像林女士这样未按时服药的患者,他们迫切需要家庭医生这样的“健康守护者”。
家庭医生对这些患者至关重要。当患者忽视个人健康管理时,家庭医生能够发挥监督与警示的作用,有效减少患者突发疾病的可能性。
家庭医生服务关口前移
奉化区卫健局自今年开始实施家庭医生“入网驻格”项目,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例如汪烨这样的医生,现在更主动地接近居民。与过去被动等待患者不同,如今家庭医生们主动出击,已有200余人活跃在奉化城乡的网格中。这一举措有效缩短了居民与家庭医生之间的距离。
在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医疗服务供应领域的创新。它转变了以往的服务方式,由被动等待需求转变为主动挖掘需求,使得医疗健康知识能够更加高效地传达至民众。
从“坐堂医”到“上门医”
奉化区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方面迈出了关键步伐,将家庭医生的角色从传统“坐堂医”转变为“上门医”。卫生健康局相关责任人指出,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网格员协同努力,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家庭医生加入网格并驻点服务后,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确保了医疗服务的不间断性。
这种变化对于行动受限的老年人和地处偏远的居民尤为重要。以某些偏远村庄为例,居民前往医院需长途跋涉,但家庭医生的上门服务则有效解决了他们就医的不便问题。
多样化的健康服务
奉化地区的家庭医生实行“入网驻格”制度,随后建立了网络服务平台,并运用智能医疗设备。针对独居和失能老人,他们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家庭医生鄢津指出,服务内容包括预约转诊、就医指导、用药咨询以及药品配送等。例如,云溪村的村民汪召林收到了智能手环,在感到不适时能够直接联系到家庭医生。
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支持,有助于提升其生活品质,同时降低因医疗便利性不足所带来的健康隐患。
四级协同联动模式
工作进展中,奉化成功打造了四级医疗服务协同体系。该体系包括具有家庭医生和医共体专家特色的专科团队。网格员与家庭医生团队共同负责基础保障,全科服务团队进行巡诊服务,医共体专家团队定期提供专业指导,同时,省市专家通过远程会诊提供支持。这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居民就医的保障水平。
该模式汇聚了多级别医疗资源,确保居民能够获得最适合其病情的医生服务。此举既避免了基层医疗资源的闲置,又使重症患者有机会获得更高级别的医疗救治建议。
全覆盖的医疗服务圈
奉化地区家庭医生已全面加入网络服务。在众多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奉化已基本完成村卫生室“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的全面覆盖。此举使得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医疗资源。
奉化医疗服务布局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得到体现,该成果为居民健康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读者,请问您所在地区是否对这种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模式抱有期待?欢迎点赞、转发,并积极参与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