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科技创新领域的区域协同合作受到广泛关注。资源整合和战略推进持续进行,区域内科技创新成绩显著,众多创新成果亟待进一步发掘。

合作基础

自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便拥有了合作的政策支持。2024年,长三角某些区域在国际创新舞台上崭露头角,如在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居第五,南京集群则首次进入前十,位列第九。这些成绩表明,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已具备相当的竞争力。此外,自2018年至2023年,长三角的研发经费投入比例从2.81%增至3.34%,持续增长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

长三角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坚实的工业基础,为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域集中了众多工业企业、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丰富的资源在这里汇聚,为三省一市开展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策源能力强化

2024年,长三角区域在推动新型生产力成长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科技创新的源头动力不断增强。其中,特别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区域间的协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正在推进的张江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创新项目,双方紧密协作,致力于发掘更优的创新策略。

长三角不仅加紧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联合攻关项目,已公开发布第三批共41项需求任务列表,同时亦成立了首批12家区域创新联合体。这些成就持续增强长三角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策源力量,并为未来科技发展增添了更多期待。

资源共享加速

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共享的步伐持续加速。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例,该平台已汇集了46441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这一数量颇为可观。这些科学仪器的集中,为科研人员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资源选择。

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券发挥着显著作用。截至目前,该券已助力企业采购创新服务超过7000次,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7亿元。这些举措不仅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激发了企业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

产业创新融合

在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正迅速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尤为突出,该地区构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较为完备。此外,联合推动车联网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其中4辆产自长三角,这一比例凸显了该区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创新上的成就。

其他行业,包括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正致力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持续寻求创新模式与途径。

管理措施跟进

长三角地区为促进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在科技部的引导与协助下,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其中,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便是举措之一,该办公室致力于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服务。

三省一市共同出台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行动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得益于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此举使得区域间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更具规划和策略性。相关管理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保障与促进作用。

具体建设进展

屈炜,上海科委副主任,在阐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展时,提及了多项成就。在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的进程中,构建了联合攻关的合作模式,实现了重要突破。通过跨区域的项目揭榜挂帅等布局和组织形式,有效促进了科研任务、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跨区域联合、联通与联动。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提速:研发投入强度飙升,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崭露头角  第1张

自2022年起,已实施项目43个,三省一市财政资助达1.8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累计11.5亿元。2024年,共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发布关键揭榜任务41项,同时首次将新兴产业纳入扶持范围。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成效。

您认为长三角地区未来是否还能在科技创新协同领域维持其领先地位?敬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观点,并对本文进行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