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位于厦门的厦金大桥墩台预制工厂迎来里程碑事件,首座墩台浇筑作业正式启动。这一行动标志着厦金大桥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已经开启。
项目背景
厦金大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建成将进一步巩固两岸之间的联系。该桥的筹备工作历经多年,众多前期规划已经完成。位于漳州港的厦金大桥(厦门段)墩台预制厂是项目的关键组成部分,占地面积达18.3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装配式跨海桥梁墩台预制厂。该厂的存在为厦金大桥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里汇聚了众多建设者和规划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
墩台数据
Y35号墩台为此次浇筑的首件,其尺寸和重量数据显著。其长度为18米,宽度13.8米,高度13.4米,重达2911吨。如此庞大而坚固的墩台,是大桥稳固的支撑。预制厂内计划生产87件,总计形成193个墩台构件。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生产任务是一项艰巨挑战,工程需精心规划并具备高超技术。
建设特点
墩台建设中采用了高性能环氧钢筋。这种钢筋表面涂有绿色涂层,具备独特的抗海水侵蚀性能。在海洋环境中,海水侵蚀对桥梁建设构成重大挑战,而该钢筋能够适应海中环境,并显著提高墩台的使用寿命。该建造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均经过精心策划,展现出对海洋环境的精准适应和远见。
工作场景
昨日上午,预制厂现场呈现了细致的工作画面。现场,绿色的钢筋已被紧密捆绑成墩台结构。随后,在工人指导下,混凝土浇筑管道缓缓从钢架间滑落,混凝土从管道末端喷涌而出,标志着浇筑作业的启动。各步骤环环相扣,此景象不仅展示了基础的工程操作,更是众多人员协作和设备协调的成果体现。
技术助力
项目面临两大挑战:工程规模庞大且时间紧迫。厦门路桥工程公司及中交一航局联合运用技术手段攻克难关。多种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包括喷涂机器人、模板打磨机器人和凿毛机器人等。借助这些设备,在信息控制中心,工程人员可通过机器传感器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并作出调整,既确保了建设精度,又大幅提高了建设效率,提升幅度高达近300%。这标志着现代科技与大型工程的成功融合。
后续规划
根据当前施工进度,今天上午7时,首个墩台承台浇筑已完成。接下来是墩身浇筑环节,预计12月底,该墩台将满足验收标准。运输环节也已做了详尽规划,货物将利用半潜驳船从漳州港运至厦门观音山施工区。这些后续安排充分展现了项目团队在时间管理上的有序性和出色的规划能力。
关于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厦金大桥建设,公众对其在加强两岸交流等方面的潜在效应有何看法?若您认同本文的观点,敬请点赞并予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