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城市新趋势:如何用ESG框架打造低碳绿色韧性,抵御气候风险?  第1张

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城市正逐渐采用ESG框架作为发展新方向。这一转变对城市、企业及相关各方的未来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

城市对标ESG框架的背景

目前,全球范围内,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框架受到广泛关注。企业开展ESG工作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除了金融领域,城市也需要参照ESG框架。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遭遇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仅靠金融手段难以达成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气候风险应对为例,许多城市在此方面措施不足,需依据ESG框架全面考量各种因素。在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全面的应对策略,极端天气来临时常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承受巨大压力。

城市发展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若全面参照ESG标准,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氛围。企业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周边社区和城市的协助,同时,城市的优质环境亦因企业的积极参与而得到改善。

对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

2024年城市新趋势:如何用ESG框架打造低碳绿色韧性,抵御气候风险?  第2张

城市若以ESG标准为参照,长期主义型企业将获得益处。首先,这有助于构建更坚韧的宏观及微观环境。在企业发展阶段,环境及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相较那些环境不足的地区,优越的商业环境能吸引更多企业。以某些城市为例,它们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出台政策扶持等措施,确保企业能集中精力拓展业务。

企业若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城市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将助力其更优地制定长远战略。企业可借助城市的资源,与城市共同承担风险并共享收益。例如,某知名企业在实施ESG框架的城市中,与当地社区携手推进环保项目,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为城市的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城市抵御气候风险的规划

城市需制定特定策略,以引导资源流向气候适应和缓解措施。这涉及硬件建设和治理手段。以新加坡为例,其完善的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有效防御了洪水。此外,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中采用的环保宣传等柔性措施,亦发挥了显著效用。

中国部分城市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这些城市增投可再生能源相关基础设施,旨在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与社区活动紧密协作至关重要。比如,优化社区能源配置,降低碳排放。若城市对此规划不够重视,一旦面临气候极端事件,可能遭受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产业发展层面的本土优势

2024年城市新趋势:如何用ESG框架打造低碳绿色韧性,抵御气候风险?  第3张

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及技术创新上实现了显著成就。以往,为符合国际认证,我国需大量进口设备,而如今,国内产业链已较为完善。以暖通设备为例,国内企业生产的设备已能满足绿色环保标准。这一技术进步不仅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大城市因人口密集、智力资源丰富,在处理环境挑战方面展现出较强优势。资金投入单位效益显著,有助于解决未来问题并催生创新策略。在部分创新产业园区,城市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技术研发,成效显著。这一现象凸显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本土产业优势的关键作用。

城市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城市公开信息对企业执行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职责至关重要。此类信息帮助企业收集基础数据。比如,城市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公开数据,有助于企业优化其环境管理策略。以上海为例,通过整合一网通办等政府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的有效流通,消除了数据孤岛现象。

2024年城市新趋势:如何用ESG框架打造低碳绿色韧性,抵御气候风险?  第4张

城市能够利用此机会推行政策层面的创新。例如,运用大数据对城市的抗逆力进行再评估,并实现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的联动。在此过程中,可监测企业特定ESG项目的实际效果。若城市未能公开相关信息,企业的ESG活动可能遭遇障碍,难以精准匹配城市发展的所需资源。

引导企业关注身边问题

城市管理者需指导企业重视周边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目前,部分企业的ESG评估机制存在不足,常侧重于指标实现,而忽视了对相关方问题的深入探讨。并非所有ESG的核心议题都能以量化形式呈现,因此评估体系需保持灵活性。

企业若过分关注数字指标,而员工对项目进展缺乏了解且参与度低,则对城市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作用有限。以某企业为例,其设立项目目的仅为了满足ESG评估要求,却与社区民众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因此,城市管理当局应指导企业关注周边实际问题,确保ESG举措在本地产生实效,进而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在此,向众多读者提出一个疑问:贵城市在促进企业ESG实践方面实施了哪些有效措施?期待大家踊跃留言交流,同时诚挚邀请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