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信息量迅猛增长的形势下,数字内容创作者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这一问题日益明显。这种现象不仅可能引发公众认知上的偏差,而且与社会的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数字内容创作者与信息核实
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约三分之二的网络内容创作者在发布信息前未对准确性进行核实。众多创作者更重视点赞和观看量,其中41.6%的人以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为评价标准,而仅有37%的人会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这一现象导致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充斥网络。另外,在实际操作中,仅有约20%的人会关注分享者的可信度,19.4%的人会考虑出版商的声誉,而17%的人则依赖文件证据。
创作者对信息真实性不够关注,在信息来源多样化的今天,这一现象引发了诸多风险。错误信息的扩散可能造成公众对诸多事件的错误理解,从长远角度考量,这不利于社会知识体系的良好发展。
AI带来新挑战
10月16日,新华社报道,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创造力和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一技术加速了虚假信息的产生,对国际传播生态的构建构成了新的挑战。以欧洲极右翼政党为例,他们利用AI生成内容,在移民议题上煽动恐慌情绪。据英国反数字仇恨中心的研究,过去一年内,X平台上AI制造的虚假信息平均每月增长率为130%。这一数据反映出AI在虚假信息泛滥中的助推作用,并揭示了政治干预的频繁出现。
民众可能正被海量虚假信息所包围。众多国家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大众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在此政治斗争中,民众常常成为信息战的受害者。如何有效遏制此类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网红对大众影响渐强
调查数据揭示,21%的美国人偏好从网红那里获取新闻信息,这一比例在30岁以下成年人中上升至37%。绝大多数受访者(65%)表示,网红显著影响了他们对时事及公民议题的认知。在网红发布的内容中,55%的内容涉及政治等议题。美国两大政党分别在各自的全国大会上邀请了网红参与,民主党邀请了超过200位网红,共和党邀请了超过70位。这一现象不仅显示出网红已涉足主流政治领域,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的观点受到了网红的显著影响。
网红多因个人私利进行活动,他们在未验证信息真伪的情况下进行内容传播。民众往往不加甄别地信任网红,长远来看,这种无差别的信任可能会使民众的批判性思维被网红的甜言蜜语所影响。
澳大利亚年度词语反映的现象
11月25日,《卫报》报道,澳大利亚麦考瑞词典将“Enshittification”评为年度流行词汇。词典解释称,这一现象指的是平台为了追求最大利益而导致的品质和服务下降。该词准确反映了当前许多网络平台的实际情况。这些平台过度追求利益,优质内容大幅减少,劣质内容增多,提供给公众的实际价值明显降低。
观众在使用这些平台时是否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这样的平台是否能够促使运营者重新重视内容的核心价值,而非仅仅追求经济利益?
受众信任面临威胁
若创作者未对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错误信息便可能广泛扩散。这种错误和虚假信息的增多,逐渐降低了公众的信任度。粉丝可能会因此产生疑虑,并最终选择离去。在此情况下,社会的整体信任体系显得格外脆弱。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焦虑。而且,不同势力利用AI技术制造虚假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信任的破裂。
民众对信息渠道的信任度正逐步降低,因此,重建信任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挑战。这一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涉及哪些领域的协作至关重要?
错误信息传播后果
错误信息,尤其是AI产生的虚假内容,被用作政治手段,例如某些欧洲极右翼政党利用它来引发移民恐慌。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这类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日益广泛,其危害性也在增强。网红等有影响力的人物使得民众更容易接触到不实政治信息,这可能导致对政治事件的认知出现偏差。信息错误的传播不仅损害了公众的认知,还可能对国家社会关系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严重后果,公众是否应采取集体行动?对于那些为了追求利益而散布虚假信息的平台及其创作者,采取抵制措施是否属于理智的选择?
目前,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对信息的真实性构成了重大挑战。众多实例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迫切需要公众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