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兰家人民法庭运用执前督促机制,迅速解决了建筑设备租赁合同争议。此举有助于小微企业迅速实现胜诉权益,其做法值得引起关注。
宽城区法院的创新举措
宽城区法院引入了执前督促程序,该程序是一种司法创新的体现。自2023年7月起,法院在“人民法庭直接执行”机制框架内,对该程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该程序旨在案件判决或调解完成后、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以及执行立案之前,发挥预警功能。这一程序并非简单的程序创新,而是基于司法实践,旨在降低当事人的时间和经济负担,并促进双方关系的修复。截至目前,兰家法庭已有276件执前督促案件,累计督促到位金额超过1100万元,这一成果显著证明了该程序的实用性和高效性。这一创新措施在司法体系中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解决类似纠纷提供了新的思路。
案件的缘起
2021年,青海一家建筑公司与长春某租赁站达成施工材料租赁协议。租赁站依约提供了包括架子管和扣件在内的材料。但自2021年至2023年,青海公司未按期全额支付租金,累计欠款超过77万元。此外,大量租赁物资,如6024个扣件、7643根钢管和5331个小油拖,亦未归还。此行为对长春租赁站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在多次追讨无果后,租赁站只得向宽城区法院提起诉讼。此事件揭示了中小企业在商业合作中可能遭遇的风险,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将面临经济和运营上的重大压力。
法庭调解环节
案件一经受理,兰家法庭的审理法官便迅速采取行动。他们深刻认识到,在处理此类纠纷时,调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们主动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青海某建设公司承诺将分阶段支付剩余租金,并迅速归还租赁的物资。这一调解过程充分展现了法官的专业能力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他们并未直接做出判决,而是致力于促成双方达成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此举不仅体现了对双方商业合作的尊重,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纠纷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访见证违约行为
调解结束后,兰家法庭的法官依照规定对案件进行了复查。复查结果显示,青海的一家建设公司并未如约完成首期款项的支付。同时,长春的一家建筑设备租赁站正遭遇难题,他们正准备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这一现象揭示了商业合作中信任的易碎性。即便双方已签订协议,违约方仍可能违背诺言,这给守约方带来了额外的麻烦和损失。
执前督促程序启动
在此情形下,负责案件的法官迅速采取行动。他们立即与青海的一家建设公司取得联系,询问违约的具体原因。经调查,该公司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且无其他诉讼或执行案件。为了将对企业运营的影响降至最低,法官在获得长春市一家建筑器材租赁站的同意后,启动了执行前的督促程序。法官向青海建设公司详细说明了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并进行了耐心劝导,最终促使该公司一次性清偿了所有欠款。此程序展现了法官的决策智慧与司法的人性化关怀,既维护了胜诉方的合法权益,也为违约方提供了改正的机会。
对类似企业的启示
该事件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商业交往中,企业需恪守合同条款,坚持诚信经营。若遇争议,司法途径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宽城区法院的执行前催促机制,为解决争议增添了更多可能性。企业在遭遇类似争议时,或许会倾向于选择这种既高效又人性化的执行前催促机制。这一事件值得企业界深入思考。纠纷的顺利解决,不仅标志着长春某建筑设备租赁站的胜利,也展现了宽城区法院司法改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