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秸秆腐熟还田,一举多得,你知道吗?  第1张

田东县作为农业大县,过去每年产生的15.95万吨秸秆要么堆积在田地中,要么被直接焚烧。然而,如今田东县在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活动丰富多彩。这一转变背后有何奥秘?又带来了哪些经济效益?这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完成

田东县已制定秸秆综合利用的规划。过去,秸秆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新规划将包括水稻秆、玉米秆在内的多种秸秆纳入综合利用体系。此规划从政策层面推动了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当地政府积极对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等应用提供补贴,以激励更多主体参与秸秆利用。此举有效激发了各方的积极性,初步构建了秸秆利用的产业链。

田东县秸秆综合利用的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在大体框架内,它确保各环节能清晰设定目标,并遵循合理的操作流程。

秸秆变身效益可观

田东对废弃秸秆进行了收集、储存、转运和加工,将其转化成了饲草料和基质等产品。某些企业以秸秆为基质饲养蚯蚓,每亩年产值可达到5至8万元。这一现象显示出,经过合理开发,秸秆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众多企业和农户因此在这一产业链中实现了收益。

广西喆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超过600万元用于场地建设与设备购置,以加工秸秆。田东皇氏生态有限公司亦投入逾1500万元,其奶牛存栏量上升,同时大量使用秸秆。作登瑶族乡的兴民养牛合作社每年秸秆利用量超过1万吨。以上案例充分表明,秸秆的综合利用确实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构建秸秆产业体系

田东县将发展秸秆高值化利用产业作为关键着力点。该县着重于秸秆的离田、收集、储存、加工及利用,加大了相关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组建秸秆离田及收储团队,设立了秸秆收储站点,并重点推进秸秆畜禽工程的建设。此外,对秸秆离田和收购环节提供了276.569万元的补助。与此同时,田东县还积极推动秸秆肥料工程和秸秆原料化利用工程的发展。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田东县在构建完善的秸秆产业体系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十足信心。

这些举措确保了秸秆产业链的紧密衔接。在每一个环节,都在持续进行优化与进步,从而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稳定性与长远发展潜力。

秸秆还田成效保障

为确保秸秆还田成效显著,农技人员全力以赴。他们深入印茶镇、江城镇、作登瑶族乡的7个村庄,实地考察田间地头。这些地区于7月建成了4500亩的秸秆腐熟还田培肥示范点。农技人员现场向农民传授秸秆还田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旨在提升农民的技术能力。

早稻收割过后,正值晚稻播种时节,此时将秸秆腐熟后还田,不仅能够软化土壤,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对于晚稻的健康生长极为有利。此举对于确保当地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重要性。

台账调查工作进行

田东县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指示,全力推进秸秆资源台账的调查工作。该县已构建农作物秸秆台账报送体系,旨在搜集秸秆的生成与使用数据,对秸秆产量、回田量、离田利用率等关键数据进行详尽掌握。此外,田东县对120家秸秆使用企业和养殖户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从中选取了100个秸秆利用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经过调查,所得数据已得到妥善整理并录入系统平台。这些数据犹如一面镜子,全面映射出秸秆利用的实际情况。它们为政策制定、布局规划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依据。

位居广西全区前列

根据自治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的数据,2023年,广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8.18%。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田东县的表现尤为突出,位居各市县之首。该县共有25家经营主体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包括23家养殖户和合作社,以及2家加工和收贮企业。

田东县成功构建了一条低碳环保、高效高质的“绿色产业链”。关于田东县能否在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持续创新,并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这一问题引人关注。我们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发表各自见解。若本文对您有所裨益,请不吝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