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应急管理部组织了针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专项督查核查,其中第九组抵达上海,对6家当地企业进行了现场抽查。这一行动所揭示的危化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督查上海企业
应急管理部第九组近期对上海的检查行动意义重大。检查覆盖了6家企业,采取的方式包括现场实地考察、资料抽查以及与企业高层交流等。此次行动针对的是上海多地的重点危险源企业。众多专家参与其中,确保检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种全面的检查方法旨在彻底排查潜在隐患。值得注意的是,这6家企业此前已进行了自我检查和市级交叉检查,但此次检查依旧必要。
专项检查在遏制危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急管理部先前已连续进行此类检查。同时,各省份亦主动推进市级间的交叉检查。近期,上海所进行的检查便是整体安全评估的一部分。此次检查对当地危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影响重大。
现存的问题
检查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些企业面临仪器配置不足的问题,例如人体静电消除仪未按规配备。报警处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记录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样令人担忧。以上海邦高化学有限公司为例,其R1101反应釜附近的环氧乙烷报警器频繁发出警报。公司将其归因于反应釜的清洗和排污操作,但并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这一现象反映出企业对潜在危险信号的重视程度不足。
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存在多项问题。其GDS系统报警处理记录与操作站报警记录存在差异,2024年9月23日,部分报警记录在处理记录中未出现。此外,电气和仪表专业的日常巡检及现场隐患排查仅每日进行一次,未达到安全规定标准。若这些问题导致事故,其后果将极其严重。
屡查屡犯的现象
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检查,然而问题依旧频发。在人员学历资格、报警处理、违规操作等领域,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在上海企业最近的检查中,暴露出的报警和联锁管理不规范问题,同样是众多危化企业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此类问题反复出现,既与企业自身疏忽有关,也揭示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
企业在检查阶段往往给予关注,但检查结束后便放松了标准。这一现象反映出企业安全意识薄弱,且长期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建立与完善。因此,即便多次经历检查,相关问题仍频繁复发。
企业的态度
检查组发现的问题,企业负责人表现出积极应对的姿态。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流露出了惊讶之情,他们此前已进行过多次自查,却未料到问题依旧严重。同时,他们承诺将立即进行整改。这种积极的反应体现了企业对自身问题的深刻认识。
其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亦持有相似观点,这反映出企业意识到在安全生产领域,自身承担着主要责任。这亦表明,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展现出纠正错误并强化安全管理意愿的迹象。
专家的看法
专家分析指出,此类问题反复出现,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首先,企业在安全隐患的闭环整改上存在不足,许多问题在被发现后并未得到彻底解决,而是被搁置一旁。其次,企业在推广举一反三的应对策略上存在缺陷,面对个别问题的出现,未能及时对与之相关的潜在隐患进行排查。
专家指出,企业必须对已发现的问题隐患给予高度重视。企业自身需加大力度,对相似隐患进行持续跟踪与排查。唯有将安全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将本质安全置于首位,企业方能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的首要责任。
未来的展望
危化企业的安全生产构成了社会安全稳定的关键环节。上海危化企业的此次检查仅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例,全国范围内的危化企业都应以此为借鉴。企业需在制度层面进行深化改革,力求在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以及问题跟踪等方面实现机制上的全面优化。
政府机构需强化监管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执行检查,以保障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生产得以维持。对此,读者朋友们,您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确保危化企业完全消除安全隐患?欢迎您积极留言、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