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蕴含着独特的吉祥象征,这一特性使其独具魅力,吸引了众多目光。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中,陈列着众多珍贵的藏品,它们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蓝印花布概况
蓝印花布,作为我国传统刮浆防染印花布,因独特的质感和色彩而闻名。其原料主要采用优质棉,通常选用优质的白色布料。这种布料风格朴素,图案蕴含吉祥的寓意,同时具备良好的耐用性。在民间,蓝印花布深受喜爱,并得以代代相传。这种传承并非偶然,而是由于其卓越的品质和吉祥的象征共同作用。南通,作为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其印染技艺在2006年成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印花布以其鲜明的蓝白色调而著称,这一特色格外引人瞩目。特别是那些以蓝色为底色,以白色花朵进行装饰的款式,尤为普遍。这些设计风格简洁且充满美感。这种色彩搭配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深刻揭示了传统审美观念的精髓。
工艺步骤
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颇为复杂。首先,工匠在纸版上需精心绘制图案,这一步骤对他们的绘画技巧提出了考验。随后,工匠使用刻刀和铳子对图案进行雕刻,形成中空的花版。紧接着,未染色的布料被置于花版之下,工匠用刮浆刀将防染浆均匀涂抹在布面上。待防染浆晾干后,布料被浸泡入染缸中,进行染色工序。染色完成后,使用刮灰刀清除布面上的灰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不允许有任何疏漏。匠人必须全神贯注,且需拥有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最终成品的品质。
在印染工艺的各个环节中,操作质量对成品图案的清晰度有着直接影响。以刮浆工序为例,若刮浆不均匀,图案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而染缸浸染时间的微小误差,也可能导致颜色出现偏差。这些因素均对制作人员的耐心和技艺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技艺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元新所引入的创新技术对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产生了显著影响。他发明的复色印染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吴元新通过运用创新的多次套版刮浆印染技术,成功打破了蓝白两色的单一格局。这一创新显著地拓展了蓝印花布的蓝白色系,实现了白色与浅蓝、中蓝、深蓝等多种蓝色之间的渐变与搭配效果。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蓝印花布的视觉表现,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在审美上的多样化需求。
吴元新经过多年的专注研究不懈努力,才取得了这一创新成果。他尝试了众多创新的印染工艺及色彩搭配,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为蓝印花布带来了新的生机。
图案纹样创新
吴元新长期致力于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的创新研究。他率领团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搜集了超过六万件民间流传的传统蓝印花布实物,并积累了二十余万个纹样资料。凭借这些详实的资料,他成功研发出多款创新纹样和造型,包括“百蝶图”、“百凤图”和“百鱼图”等。
蓝印花布凭借其创新的图案设计,愈发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势。以“年年有余”系列饰品为例,其设计着重于营造喜庆的气氛;而“凤戏牡丹”台布与“双鱼”桌旗系列,则完美适用于家庭装饰。同时,兼具现代感的围巾、领带等蓝印花布产品也备受青睐。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广泛欢迎,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它们正逐渐迈向国际舞台。
教育与传承
南通大学在蓝印花布的传承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首所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引入校园的学府,该校享有显著的地位。2008年,南通大学设立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并于2024年将其提升为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此外,自2017年起,南通大学被纳入非遗研修培训计划,成为众多实施高校之一。
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负责了多项研修培训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自2017年起,该研究院成功举办了12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班,主题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参与培训的学员超过400名,他们共同制作了近千件传统手工印染作品。这种教育传承方式不仅确保了蓝印花布技艺的延续,而且在社会变革期间不断促进创新,逐渐融入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南通的蓝印花布荣誉
南通蓝印花布多次荣获各类奖项。2006年,南通被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的荣誉称号,这一认可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在产业发展与传承上的全面成就。随后,在2013年12月,南通蓝印花布成功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这不仅彰显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了其品牌标识的权威性。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激励了南通在蓝印花布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持续迈进。
蓝印花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充沛的生命力。然而,在面临现代纺织业的激烈竞争时,其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众多挑战。在当代社会,研究如何让蓝印花布拓宽市场,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