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禁捕办公室公布了2023至2024年度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的考核成绩。我市以112.3分的高分荣膺全省考核的首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连续三年我市在该项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佳绩,这一喜讯无疑令人振奋。

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的关键作用

我市对禁捕工作的组织领导极为重视,已设立长江流域禁捕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以此确保工作的有序指挥与执行。此外,通过健全诸如渔政执法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了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禁捕工作在各层面有序展开。这种自上而下的协调管理机制,为禁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确保各项措施得以高效实施。其他地区在开展禁捕工作时,亦可参考此类设立专门小组及完善制度的做法。

三年蝉联全省第一!我市禁捕工作为何如此出色?  第1张

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我市已对执法机制进行了优化。通过细化执法制度,我们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及其协作模式,从而确保了禁捕工作的有序开展。各部门遵循既定规则,在应对紧急情况或执行计划时,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责任推诿。例如,在协调渔业、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中,这一机制发挥了显著作用,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健全执法机制加强日常监管

我市联合发布了一系列关键文件,其中包括《非法捕捞水产品行政执法与刑事衔接工作办法》等,显著增强了禁捕执法的法律基础。通过多次与周边市、县联合执法行动,执法范围及影响力得到显著扩大。在关键时段,重点针对交界区域和重要水域开展巡查。通过集中资源优先处理高风险区域,有效遏制了各类非法捕捞活动。

自2023年起,执法活动频繁展开,涉及11271名农业农村执法人员,同时投入了大量执法车辆和船艇。巡查范围广泛,水域和陆地巡查里程显著增加,查处违规案件数量众多。涉案人员受到处罚,渔获物被收缴,非法捕捞者对禁捕规定的严肃性有了深刻认识,从而形成了强有力的执法高压态势。

生物保护与生态修复并行

我市正积极推进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植物的行为。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我市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态度。保护这些生物,对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长江中的珍稀鱼类,若缺乏保护,将可能对整个生态链产生负面影响。

规范的增殖放流举措在渔业资源恢复上展现出显著成效。自2023年起,已成功开展了44次放流活动,共计投放了358万尾鱼苗,显著提升了渔业资源的总量。此举不仅改善了水域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渔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我市在禁渔知识宣传方面表现卓越。特别是“六进”宣传月活动,其覆盖范围十分广泛。通过结合“3.15”等重要节日开展宣传,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发放宣传折页、读本以及张贴海报等。这种深入基层的宣传方式,使得长江禁捕政策在市民中家喻户晓。此举不仅有助于民众更好地遵守相关政策,还激发了他们积极监督他人的热情。

自2023年起,我市发放了大量宣传资料,并增设了众多宣传设施,这充分展现了宣传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一旦公众充分理解禁捕的意义及政策内容,禁捕工作的推进将变得更加顺畅。

禁捕工作对区域渔业发展影响

长远来看,禁捕措施对渔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短期内,渔民转行捕鱼可能遭遇困难,然而,从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渔业发展潜力巨大。以近年禁捕政策实施后渔业资源的逐渐恢复为例,若未来适度解禁捕鱼,渔业收益有望大幅超越禁捕时期。

同时,禁捕措施促进了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通过发展休闲渔业,渔业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此举亦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参与钓鱼、观光等休闲活动。

未来禁捕工作的展望

我市在禁捕工作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绝不可掉以轻心。展望未来,我们需持续优化相关制度。技术进步促使监管手段亦需同步更新,例如运用无人机、卫星技术等先进工具,以提升对偏远水域的监管效率。

在宣传领域,短视频等新兴平台是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禁捕行动的有效途径。请问您所在区域在长江禁捕工作中有哪些亮点,或是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