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天津南港迎来重大喜讯——中国石化首座冷热能互换站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创新成果价值显著,每年可处理超过260万吨的能源,节省13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万千瓦时的电力。在冷能综合利用方面,该站实现了重大突破,对我国能源转型具有深远影响。

冷热能互换站的基本情况

天津南港的冷热能互换站采用独特的能源利用方式。该站以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冷源,利用乙烯生产装置的余热作为热源,甲醇则作为中介介质。通过这种方式,LNG接收站与大型石化产品生产装置实现了能量耦合。此外,该站的年处理能力高达260万吨以上,这一数字显著,凸显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该互换站的启用,是中国石化在能源利用领域创新的里程碑。此举打破了过往单一能源利用模式,实现了冷能和热能的相互补充。目前,能量来源及传输媒介的选择已明确,例如LNG等富含大量冷能的资源,在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方式与新方式对比

在传统生产流程中,乙烯装置的冷却系统及液化天然气(LNG)加热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能耗。为了保障乙烯装置的安全运行,必须使用大量高能耗设备进行降温处理。同时,将液化天然气转化为气态亦需大量能源进行加热。

在当前的新项目中,甲醇被用于高低温换热器中实现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种冷热能循环机制。这种机制具有高效性,能够通过循环利用冷热能,避免传统方法中大量能源的消耗。此举不仅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环保,从根本上转变了能源使用的传统模式。

突破规模和距离限制

我国在冷能利用领域曾受限于规模较小且范围有限。然而,这一项目无疑标志着历史性的突破。其冷能利用效率可达每小时346吨,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其在规模利用方面的显著进步。

此外,该技术还具备22公里远距离的冷能输送能力。这一远距离输送的实现,使得冷能的应用范围得以拓展,不再仅限于小规模应用。因此,冷能得以在更宽广的工业区域发挥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能源转换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示范。

冷能转换效率惊人

该项目采用创新的冷热互换技术,其冷能转换效率高达95%以上。这一高效转换率在国内同类项目中位居前列。这一成果显著展示了低温能利用的巨大潜力。

该技术的高转换率凸显了其先进性,同时表明该技术能够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使得更多能源在转换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降低了浪费,并提升了能源的整体使用效率。

对能源绿色转型的意义

中国石化首座冷热能互换站正式投用,年处理能力超 260 万吨,你知道吗?  第1张

中国石化取得的成果,对于我国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该成果每年可显著减少大量天然气和电力的消耗,这一积极影响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发挥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倡导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此类项目为能源企业树立了典范。项目通过技术创新,革新了能源使用方式,并有力促进了我国石化行业,乃至全国石化领域向更加环保、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迈进。

未来的探索方向

中国石化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冷能的多功能利用、轻烃的分离技术以及氢液化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这一举措表明,中国石化在能源科技研发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将持续保持前进态势。

科技持续进步,相关探索领域预期能激发更多创新成效,进而加速石化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以冷能的综合利用为例,深入研究或许能催生更高效的能源使用方式。在此,诚邀各位读者分享对中国石化在绿色能源探索领域的期望。期待您的点赞、留言及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