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天津南港迎来了中国石化在国内建设的第一座冷热能互换站。这一举措在能源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为能源领域的一件重大事件。该站在冷能综合利用方面的创新突破,如同破晓的曙光,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提供了指引,激发了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

冷热能互换站的投用情况

11月13日,天津南港迎来了这一冷热能互换站的正式启用。地点和时间已明确标注。该项目站一经启用,便迅速吸引了广泛关注。其年处理能力高达260万吨,这一数据凸显了其规模之庞大。这一成果不仅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石化在冷能综合利用领域迈出了引领行业发展的步伐。

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投用,每年节省天然气 1300 万立方米  第1张

天津南港之所以被选为项目地点,必定是基于其独特的优势。该地区在能源配置和产业发展方面,与冷热能互换站存在紧密的关联。该项目的投入使用,无疑将对当地能源产业的布局产生深远且显著的影响。

能源耦合的首次实现

我国在该项目中首次成功实现了LNG接收站与大型石化产品生产装置间的能量耦合。这一创举为两种不同能源间的联系开辟了新路径。此前,此类耦合在我国尚属首次尝试。

该耦合机制的实施依赖于多种繁复的协同与技术支持。从能源本质特性到生产流程的具体需求,每个环节均经过细致的设计与精选。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能源利用领域的创新理念,同时也预示着能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

节能效果显著

该项目每年能减少天然气使用量1300万立方米,同时节约电力300万千瓦时。这些节能数据十分显著。在全球积极推动节能减排的当下,该项目的节能成效为众多行业提供了参考范例。

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投用,每年节省天然气 1300 万立方米  第2张

这些节省下来的能源,不论是天然气还是电力,均能被投入到其他急需的区域。从社会层面来看,此举体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运用,有效降低了能源浪费,并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工作原理

该项目采用LNG作为冷源,利用乙烯生产装置的富余热量作为热源,甲醇作为中间传热介质。这种组合方式具有创新性。在生产环节中,摒弃了传统耗能设备的降温与加热方法。

甲醇在高温与低温换热器中实现了能量交换,进而构建起冷热能循环系统。此创新方法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促进了绿色生产的实现。这一原理的革新,正是突破传统技术的核心所在。

打破双重壁垒

该技术成功突破了LNG冷能利用在规模和距离上的双重限制。其冷能利用效率达到了每小时346吨,位居国内首位。此外,22公里的冷能输送距离也彻底改变了冷能仅限于小范围应用的历史。

这两项数据标志着规模与距离领域的重大进展。这表明中国石化在冷能利用方面的能力已显著提升,能够支持更广泛的范围和更高难度的应用。过往的限制已被全面突破,未来将展现出更多的发展潜力。

展望未来发展

冷能转换效率高达95%以上,位居国内之首。这一成就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冷能利用领域所达到的领先技术水平。同时,这也证实了液化天然气(LNG)在冷能利用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石化计划未来深入研发与冷能相关的技术,包括冷能的全面利用、轻烃的分离以及氢液化技术等。这些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计将助力石化行业持续向绿色低碳方向迈进。关于中国石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大家期待看到哪些令人振奋的成果?欢迎踊跃点赞、转发和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