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厦门市湖里区殿前社最后一根10KV旧高压杆被成功拆除。这一成就标志着殿前社全村电力提升改造工程圆满完成,也意味着湖里区首轮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工作正式落下帷幕。该事件对区域内众多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改造背景与规模

城市发展中,城中村改造扮演着关键角色。厦门大学的研究指出,多数城中村在基础设施上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电力设施的改造尤为关键。湖里区共有17个城中村,此次改造工程全面覆盖了这些区域。自2022年6月起启动,改造工程规模宏大。例如,需拆除超过10万米的高压架空线路及约2500根电杆,并陆续投入运营130多座环网柜和360多座箱式变电站。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工程之复杂与庞大。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17 个城中村全面完成电力提升改造,湖里区焕新颜  第1张

该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显现出政府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坚定意志。无论是线路拆除的长度,抑或是各类电力设施的建设数量,均非易事,均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举有助于加速城中村的现代化步伐。

殿前社的成果

殿前社的改造效果显著。经过精确统计,其供电能力已增加至97530千伏安,增幅达到约60%。这一改进将直接受益于2500余户民宅及约7万常住人口。改造前,殿前社电线杆众多,不仅导致空间拥挤,还潜藏严重的安全隐患。过去,因电线杆引发的意外事故屡见不鲜,给居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今,电线杆已被移除,此举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空间布局变得更加合理,狭窄的道路有望拓宽,被电线杆占用的公共空间也将得以重新利用。

长期居住于此的居民感受到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过去,电力短缺常导致停电,限制了电器的使用。如今,供电能力得到增强,这些困扰得以解决。这一变化也促使企业更愿意在当地投资,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活力增长。

多方协作努力

城中村改造面临“首重难关”,而电力升级改造则更是挑战重重。湖里区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努力贡献显著。他们深入村民住所,逐户进行走访。比如,为了使村民理解并接受改造方案,工作人员不断耐心地解释其利弊。对于那些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他们更是多次登门沟通,展现了极大的耐心。

设计师与规划师亦然,狭窄的街巷中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足迹。他们细致地进行测量与记录。城中村中众多古榕、古建筑及古街巷亟待保护,设计方案需全面考量。因此,他们不断调整方案,力求新电力设施与古老文化元素实现和谐共存。正是这种协作精神与责任感,确保了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居民直观感受

改造工程直接惠及了居民,他们对此有着最直接的体验。高殿社区的居民韩爱辉说:“随着电线杆的拆除,道路两侧终于可以增设人行道,实现人车分离,这不仅让交通更为顺畅,也提升了居民的出行安全。”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居民都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提升。过去,电线杆的存在导致道路拥堵,孩子们上下学、老年人出行都面临安全隐患。如今,道路变得畅通无阻,孩子们可以更快速、更安全地到达学校,老年人也能轻松地散步和逛街。

供电的稳定性显著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模式。如今,居民在停电期间能够放心地使用各种电器,无需忧虑突发断电可能对电器造成的损害。这种变化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带来的额外效益

电力升级改造为当地带来了众多额外收益。从经济层面分析,供电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吸引众多企业迁入城中村。例如,小型加工厂或服务型企业得以因电力保障而稳定运营。在社会层面,安全性显著提高。过去,由于电力设施老化或布局不当,火灾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如今,此类风险已降至最低。

从环境视角分析,优化空间布局的城中村,环境整治效果显著。昔日电线杆下垃圾堆积、难以清理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村庄整体美观度大幅提升,居住环境得到显著优化。

后续发展计划

首轮电力提升改造工程已圆满结束,然而,湖里区的发展规划仍稳步前行。接下来,重点将致力于城中村管理、服务及文旅商融合品牌三大领域的“三提升”项目。管理体系的优化旨在实现城中村治理的高效性,确保居民在生活与工作中获得更优质的管理与服务。服务体系的完善则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措施,如在医疗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将更加全面。而文旅商融合品牌的升级,则是从经济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角度出发的规划,旨在吸引游客体验城中村的文化魅力,并推动商业的兴旺发展。这些举措将不断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提升,显著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们向读者提出疑问:在您所在地区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您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欢迎您踊跃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