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区层面目前尚无针对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建设的具体指导,此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一大难点。伴随城市更新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努力,社区如何有效融入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变得格外重要。
应对气候变化与城市更新
当前,城市更新设定了新的双碳目标。能源基金会的策略传播项目负责人姜冰表示,这一变化源于内容的更新。将气候变化视角引入社区建设并融入城市更新,是长期以来的探索,也是项目的根本宗旨。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对双碳等理念的追求促使我们关注社区层面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不足。
当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和接受度普遍较低。尽管如此,这一理念具有在高级别实际改善民众生活的潜力。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不足正阻碍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努力。
社区科普与启蒙的重要性
气候视角在社区建设领域的缺失使得提升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性变得尤为关键。社区作为减轻灾害行动的基本单位及增强抗灾能力的核心力量,其内在活力亟待被唤醒。
居民需被提醒关注气候风险点,尤其是对脆弱群体。同时,需探究居民对气候问题及风险的认识程度。若居民对气候变化缺乏了解,他们便无法主动应对潜在的危机,如极端天气中的风险规避问题。因此,普及气候变化知识至关重要。
现有政策的补充意义
社区层面针对气候应对的指导方针,是对现行高层政策的响应与补充。研究团队指出,目前社区在气候应对方面,治理体系、建筑设施以及居民自我提升应对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改进余地。
老旧社区普遍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以老年人为主的老旧社区,它们在早期规划时往往忽略了气候适应性的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寻求解决方案,并从社区层面出发,对相关政策进行补充和优化,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北京试点项目主要内容
目前,北京正在进行试点项目,主要涉及社区治理结构、应急备案机制、基础设施以及居民的自我应对能力等方面。这些要素对社区的抵御力产生重要影响。
社区风险点地图的发放是应对措施之一,有助于弱势群体了解如何避免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同时,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若缺少气候变化相关内容,工作人员可以提出经验,以促进政策的优化。
多师协同推动项目
北京市正积极推广“多师协同”模式,预计将包括建筑师、经济师以及景观师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此举旨在针对基层问题,促进项目升级与实施。
各类专业人才携手合作,有助于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增强综合能力。例如,在建设社区避难所过程中,建筑师负责规划布局,经济学家评估经济成本,景观设计师则致力于环境美化。多专业团队的合作,确保了工作的全面高效推进。
提升社区气候应对能力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社区规划与改造过程中应增加更多灵活性的设计。并非所有建筑物和设施都必须达到高标准,这一决策是基于成本和资源有限性的考量。
构建城市公共空间互联网络,有效利用社区闲置区域,有助于增强城市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若社会达成普遍认同,个体间的相互支持便能够形成安全保障,社区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将具备更强的治理韧性。
请问各位居民,你们所在的社区是否已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并请为这篇文章点赞转发,以促进更多人关注社区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