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水利部发布喜讯。我国首个水土保持土石余方资源信息共享数智平台——“浙土平衡”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首批水土保持土石余方资源数智匹配利用案例也已成功签约。这一举措对于解决生产建设中的土石余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土石余方的现状及困境

全国首个水土保持土石余方资源信息共享数智平台上线  第1张

施工生产建设项目过程中,土石余方不可避免。这些余方因自身无法利用而需外运堆放,若处理不当,将引发一系列问题。目前,生产建设单位在取弃土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导致弃土和取土均面临困难,这一难题亟待解决。此状况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提升成本,还可能引发环境破坏。在众多施工项目中,此现象普遍存在,令许多建设单位倍感困扰。

“浙土平衡”平台的研发致力于解决此类难题,其问世无疑是一大亮点。然而,它是否能够根本改变当前状况,尚需进一步观察。不过,它的出现无疑为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

浙土平衡平台的两大模块

浙江省水利厅推出的“浙土平衡”数字化平台已正式上线,其中设有“我要取土”与“我要弃土”两大功能模块。这两个模块为生产建设项目提供了一个发布和匹配取弃土信息的平台。

该平台使得取土方用户能够便捷地搜寻到所需土石的供应来源,同时,弃土方用户也能为剩余的土石找到合适的处置地点。这种做法体现了互利共赢的理念。在过去,由于缺少此类平台,各方各自为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比如,一个建筑工地有剩余土石却找不到需求者,而另一个项目急需土石却不知从何获取资源。

首批匹配成功的项目情况

平台正式上线后,首批通过该平台成功配对的四组项目已顺利签署协议,涵盖交通、水利、食品等多个领域。这四组项目共利用了土石余方78.6万立方米,取得了显著成效。

减少取弃土场占地达12.9公顷,并节约取弃土成本9205万元。钱塘江北岸海塘安澜工程原计划从钱塘江江道吹填取土,但由于洪水和涌潮的影响,江道沙土回淤,无法满足工程所需。为此,平台与另一距离不足5公里的工程先行匹配了18万立方米的土石余方。这一匹配措施不仅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还显著降低了诸多负面影响。

平台带来的多种效益

“浙土平衡”平台自上线以来,效益显著提升。尤其在降低土石余方堆弃带来的环境风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过去,土石堆弃的不当行为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现在,平台提供的规范处理方式有效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发生。

其在成本节约方面成效显著,不仅降低了生产建设项目在用地等方面的开支,而且为浙江省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浙江经验”。据估算,浙江省通过这一平台每年可增加约1亿立方米的土石资源化利用潜力,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

后续的完善计划

浙江省水利厅正制定新的发展蓝图。该规划将携手省级相关机构,共同构建水土保持和土石余方资源数智化匹配利用的“机制平台”、“政策平台”、“信息平台”以及“服务平台”,以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和利用。

在接下来的3至5年内,我们旨在充分发挥土石余方资源化利用的市场潜力,以实现更便捷、高效和广泛的匹配利用。此规划特别针对浙江省的发展,并有望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示范。这一举措能否推动全国范围内土石余方资源的优化利用,尚待观察。

平台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

平台正式启用,为将废弃土石转换为资源土石开辟了途径。此举无疑为我国社会向生态优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及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宏观层面审视,该平台的诞生标志着技术层面的革新,同时也代表着理念层面向绿色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变化无疑将对后续类似项目的开发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省份采纳这一模式,亦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今日发布的资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价值,公众对此平台上线有何看法?诚挚邀请您参与评论交流、给予点赞以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