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的传统营造技艺重获新生,这一现象令人鼓舞。尽管该技艺曾面临灭绝的危机,但并未被遗忘。目前,其复兴成为一大亮点。这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彰显了我国政府在履行国际承诺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列入濒危名录
2009年标志着重要的开端。在这一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正式纳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举措是在技艺传承遭遇众多挑战的背景下做出的。当时,掌握这项技艺的工匠数量锐减,若不及时加以保护,该技艺将面临失传的危机。名录的收录亦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其独特价值的认可。
该措施使得中国木拱桥的传统建筑技艺受到广泛关注。公众首次认真审视了这一古老技艺所面临的存续挑战,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亦开始探讨保护策略。
地方保护初行动
温州泰顺县和丽水庆元县自被指定为保护区以来,便迅速采取行动。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两县持续进行相关工作。自2009年起,长达15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未曾停歇。他们不仅在本县范围内展开保护活动,还与福建省的屏南县和寿宁县携手合作。这些合作项目中的三轮急需保护项目履约报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成果。
在过去的岁月中,他们致力于遗产项目的多个领域。无论是从基础工作如确认和立档,还是深入研究与保存,他们都细致入微。他们严格把控每一个保护环节,全面提高保护标准,增强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政策助力保护
泰顺县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出台了《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该办法为木拱桥传统技艺的持续传承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对于采用这一技艺新建的廊桥,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资金补助,这一数额相当可观。
2021年,《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及其相关细则正式施行。此举为廊桥提供了实质性的保护,同时也为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无形的支持。该条例激发了传承者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技艺的实践,尤其在徒弟的培育和技艺的交流上投入了更多精力。
传承人队伍壮大
浙江省在过去15年间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廊桥修复与新建领域,成功培养了大批传承者。目前,共计培养了21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者。这些传承者分布于不同级别,其中,国家级1位,省级3位,市级6位,县级11位。
浙江省拥有11个专业实践团队,成员总数超过170人。这些团队齐心协力,参与了80多座木拱廊桥的建造与维护工作。如此庞大的团队规模,确保了这项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
修复工作获重生
2016年,泰顺的三座国家级保护廊桥遭受了损毁。然而,在这场灾难背后,孕育着重生的契机。曾家快、郑昌贵、赖永斌等传承人成为修复工作的主力军。他们全面参与了救灾、抢修以及后续的修复工作。这一过程显著提升了技艺传承的水平。
2019年6月,木拱桥建造技术(涉及泰顺廊桥的修复与保护项目)被认定为卓越的保护实践典范。这一认定无疑是对于修复工程的高度认可,显著提升了该技术的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
文化内涵的推广
自2009年起,泰顺致力于技艺的推广,举办过多达9届的廊桥文化旅游节,以及8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外,该地区还频繁举办传承保护研讨活动。这些举措有效丰富了廊桥文化的内涵,并促使公众对这一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温州肯恩大学与泰顺县携手,致力于将廊桥文化推向全球舞台。此举促进了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就。
在当前的文化复兴阶段,公众普遍关注: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参与到木拱桥传统建造技术的继承与发展?我们期待读者在评论区积极发表见解,并诚挚邀请大家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