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低俗微短剧通过不良内容和诱导消费手段,针对老年群体展开攻势,导致老年人不仅财产受损,还沉迷其中。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消费陷阱的存在,同时也揭示了老年文化需求未被充分满足的痛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老年受众庞大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突破2.97亿,占总人口的21.1%。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其精神文化需求构成了一个广阔的“蓝海”。这表明市场潜力巨大,但当前的文化产品供给与这一需求尚不匹配,为低俗微短剧等不良产品的滋生提供了机会。一些专注于老年观众的平台,观众数量不断上升,然而,优质文化产品的比例却相对较低。

观察市场发展趋势,老年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正逐渐增强。然而,在文化消费领域,尽管投入持续上升,但符合老年人品味且具有积极导向的产品数量有限,这导致低俗文化产品有机可乘。

低俗内容危害

低俗微短剧中常见“中年总裁爱上大龄保洁员”“精英子女不孝”等情节,此类内容容易引发老年人情绪波动。例如,部分老人观看到不孝题材后情绪低落,而有些老人则因夸张的爱情题材而过度兴奋,这些现象均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此类低俗内容在市场上泛滥,也限制了优质适龄文化产品的成长空间。

老年群体中不良文化产品的传播现象,对社会风气构建造成不利影响。本应传递积极能量和知识的文化产品,却转变为引发老年人情绪波动的工具,对老年人的价值观及家庭氛围等多领域带来消极影响。

恶意收费陷阱

此类低俗微短剧涉嫌诱导老年用户进行充值消费。在观看过程中,不少老人被诱导点击付费链接,导致经济损失。据案例显示,一些老人在一个月内因观看微短剧而消费数百元,这对依赖固定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

这种收费方式恶意性明显,它针对老年人数字消费经验匮乏、防范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同时,家属往往难以迅速察觉。企业利用这一消费漏洞,导致老年人持续陷入他们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政策指引方向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文件在今年公布,其中特别指出需推动针对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等领域的行业发展,并鼓励老年文化团体进行交流与展示。此政策为老年文化产品市场的优化指明了道路。

相关部门可依据此政策制定更具体的执行规范和监管策略。例如,对微短剧的制作与播出平台实施规范化管理,以保障老年文化市场产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演进,进而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打造精品内容

文化产品需以老年人的视角为核心,精心打造优质内容。以微型剧集为例,可聚焦老年人关注的议题。例如,融入健康养生知识,使老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得以学习相关健康知识。此外,还可加入针对老年人易受骗情况的防范教育,以此提升他们的防骗能力。

制作此类高质量短片,可与老年文化机构携手合作,广泛采纳老年群体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挖掘满足他们实际需求的故事素材。此做法与当前流行的低俗短片截然不同,后者仅以吸引眼球为目的。

优化消费模式

优化针对老年群体的消费模式至关重要。平台应实施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付费策略,比如增设醒目的消费提示,以便他们更容易识别。同时,建立防止沉迷的系统,如每日观看时间限制等措施。这些措施既能满足老年人的观看需求,又能有效避免他们因冲动而进行消费。

家庭成员可协助长辈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管理,同时,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可协同实施小额消费警示机制,以防止长辈被诱导进行不当消费。

读者朋友们,您是否曾目睹过身边的老年人遭受低俗文化产品诱导消费的现象?欢迎踊跃发表评论,参与互动。同时,也请为本文点赞并广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