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央视《面对面》节目开展了一场特殊访谈,针对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科创青年郭东妮进行了深入报道。这一事件展示了年轻一代在科技领域的旺盛活力,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切期待。
郭东妮的成长之路
郭东妮,一位95后青年,出生于吉林长春。2017年,她本科毕业后,毅然决然地跨越了2400多公里的距离,来到了湖南长沙。在湖南大学,她专注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视觉感知算法。2020年,她从湖南大学毕业,顺利在长泰机器人公司转正。她求学和职业生涯中的持续成长,是她成功的关键支撑。
在成长道路上,她始终保持着清晰的目标。无论是研究生阶段的实习经历,还是毕业后坚守一线岗位,她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勤奋不断奋进。这种成长轨迹,无疑是当代青年值得借鉴的典范。
攻克技术难题
郭东妮及其团队成功解决了铸造、水泥、纺织等多个行业中的百余项技术难关。在实习阶段,她便投身于“水泥袋装车”机器视觉智能化升级项目的研发。她主导研发的“ZTVT胎基无纺布自学习视觉系统”显著提高了布匹瑕疵检测技术,有效识别各类布匹的特征。
她的成就不仅显著提升了技术数据,更凸显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价值。在多个项目中,她成功展示了其专业能力,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智能设备与传统设备的有效融合,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行业人才格局
6月11日,全总公布了《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2024年拟入选培育对象公示》。这份公示中,全国共有215人成功入围。在湖南地区,共有6名工匠人才被选中,长沙地区占了其中的2位。郭东妮便是这6位工匠人才之一,她目前担任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算法研发青年突击队的队长。
全国范围内,至大省乃至具体城市,数据揭示了整体人才分布态势。郭东妮能在这一格局中崭露头角,其难度可见一斑。这一现象亦彰显了长沙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领域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专业内涵解读
郭东妮将她的专业领域视为为机器配备“眼睛”与“大脑”。在她的领导下,研发出的各类系统充分诠释了这一理念。无论是水泥生产中的智能化操作,还是布料生产中对瑕疵的检测,机器在她的“视觉”和“智能算法”支持下,均能实现高效率的运行。
她对专业领域的独到见解使她在职场中展现出更高的价值。她所研发的技术显著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深入掌握这一理念,是她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长沙的吸引力
长沙被誉为工程机械行业的中心,同时也是一个致力于青年成长与发展的城市。该市频繁举办青年创新创业竞赛,为年轻人搭建了展示才华和追寻梦想的平台。对郭东妮而言,这座城市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
郭东妮这类投身智能制造的年轻人,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沃土,这座城市持续为他们提供助力。正因如此,众多年轻人选择来到这座城市寻求发展,这是他们作出这一选择的核心原因。
梦想与使命
郭东妮,一位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现已蜕变为准“大国工匠”。她运用机器视觉等高科技手段,助力工人摆脱繁重劳动,减轻工作压力。这一事业,正是她心中的梦想,在企业和城市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逐步壮大。
她的故事揭示了当代青年不仅具备勇气,更拥有推动行业变革与发展的能力。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郭东妮那般怀揣梦想与使命感的年轻人?我们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并期待您的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