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安危关乎此,上海正经历防汛防台III级响应,昨夜“康妮”导致暴雨肆虐,普降暴雨,局部地区更是遭遇大暴雨袭击。
苏州河水位上涨情况
中午时分,众多网友注意到苏州河水位显著上升。乍浦路桥的桥名已有半数被水淹没,中远两湾城周边的亲水平台台阶亦被水浸没,平台上的座椅亦浸泡在水中。这一情况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上海市民对此表示出担忧,忧虑积水可能对日常生活和城市安全造成影响。鉴于江浙沪地区台风频发,类似的河水上涨情形或许已经让居民养成了习惯性的担忧。
在下午2点55分,温州路水文站邻近乍浦桥的位置,水位已上升至4.39米。市民的忧虑并非无端,洪水若漫过关键标识或侵入居住区,损失将难以估量。
目前处于安全范围
苏州河的防汛墙构筑高度达到5.2米。尽管目前苏州河水位有所上升,但仍在安全水位线以下。上海市防汛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开启苏州河水闸进行排水。至16时,温州路水文站的潮位已降至3.62米。上海的防汛体系正发挥显著作用,这得益于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以及现代化防汛设备的有效运行。
防汛工作的成功得益于长期的投入与建设,上海在防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是值得肯定的。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在“康妮”台风的影响下,成功控制了水位,确保了其处于安全范围内。
亲水平台高度及作用
全市范围内的亲水平台普遍设有4米高的结构,其中苏州河沿线的亲水平台共有35段。特别地,从长寿路桥至外环线段的亲水平台,其高度最低,大约在3.5米。这些亲水平台在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市民“靠近河流却无法直接看到河流”的问题。
台风和暴雨期间,亲水平台虽可被水淹没,但这得益于其后方5.2米高的苏州河防汛墙,正是这二级防汛墙发挥着关键的防汛功能。市民需认识到亲水平台的独特性,不应因平台被淹而引发过度恐慌。
防汛墙形式多样
上海的防汛设施并非采用传统的“一墙到底”设计,而是采用了多级组合的结构。在这些防汛墙之间,根据地形特点,建设了亲水平台以及生态休闲空间,营造出“缓坡过渡至水面”的景观。这种新型的防汛墙设计不仅实现了防洪功能,同时也丰富了城市景观,并扩大了市民的休闲活动空间。
一旦低级别的防洪堤坝被洪水淹没,其后的较高级别防洪堤坝仍能确保城市安全。这种层层设防的策略,使得上海在面对洪水侵袭时显得更为稳固不可动摇。
防汛部门的应对措施
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已实施多项应对策略,以应对“康妮”引发的强降雨。他们持续监控水文站数据,确保对水位涨落有实时掌握。同时,指挥部正积极调度,指导苏州河的水闸开启,以加快排水作业。
市水务局防御处处长沙治银,作为防汛办督察专员,向市民阐释了亲水平台与防汛墙之间的关联。此类信息公开举措至关重要,它有效缓解了市民的某些忧虑,并促使市民能够正确应对城市在暴雨中的状况。
市民应放心防汛体系
上海的防汛体系堪称完善且科学。它涵盖了从防汛墙至亲水平台的设计,从数据监测到应急排水的多个环节,全面守护着城市的安全。市民们理应对此体系抱有信心。纵然洪水看似恐怖,但凭借健全的防控措施,危害得以显著降低。
市民朋友们,关于上海的防汛体系,您认为有哪些改进空间?欢迎踊跃留言、点赞及转发此篇文章,以便让更多公众关注并了解上海的防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