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全国首个商事调解工作规范团体标准在深圳发布  第1张

在当前商业活动中,纠纷问题难以避免。通常情况下,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商事调解的推进遭遇重重困难。以深圳为例,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已着手对商事调解进行规范化管理。2022年的相关立法将商事调解视为关键手段,彰显了深圳对解决商事纠纷的高度重视。商事调解能够有效降低商业冲突,提升商业运作效率,对企业及整个商业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商事调解工作牵涉到众多复杂的关系,因此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来指导流程,并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妥善保护。

深圳市商事活动密集,商业实体众多,因此,对商事调解工作规范的制定显得尤为迫切。遵循这些规范,企业在遭遇商事争议时,能够更清晰地掌握解决方法,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耗时和资源损耗。

联合起草单位众多

《商事调解工作规范》的团体标准并非由单一机构独立制定。该标准于2024年由深圳市司法局、光明区司法局、深圳市商事调解协会、光明区商事调解协会以及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等五家机构联合编制。此举充分展现了多部门协作的效能。各机构职能各异,资源优势明显:司法局掌握丰富的法务等专业资源,商事调解协会对商事调解实务有着深刻理解,而标准技术研究院在标准制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

多种力量的融合,方能使制定覆盖商事调解全领域的规范标准成为可能。政府部门、协会组织及研究机构的参与,凸显了对商事调解规范化的高度关注,同时为该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规范内容全面

《商事调解工作规范》内容详实,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它详细阐述了商事调解的基本标准、调解机构、调解人员、当事人、调解协会、调解流程、制度支持以及工作指引等关键要素。该规范几乎囊括了商事调解工作的所有环节,从组织架构到人员配置,从操作流程到制度保障。对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商事调解组织而言,这一规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导准则。

调解组织方面,具体规定了其架构和职能设置,确保其规范运作。针对调解员,可能包括资质要求、选拔流程及培训等方面。这些细致的规定有助于确保商事调解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有效弥补了商事调解统一标准方面的不足。

深圳商事调解现状

填补空白!全国首个商事调解工作规范团体标准在深圳发布  第2张

截至目前,深圳市的商事调解工作已形成一定规模。2024年10月数据显示,该市已设立3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型商事调解机构,另有一家事业单位型商事调解机构。商事调解员总数达2374人。在案件受理方面,已处理超过7.7万宗案件。这些信息反映出,深圳市在商事调解领域的探索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始终是困扰之一。尽管现行的商事调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纠纷,但尚缺少规范指导以促进其向更高品质发展。《商事调解工作规范》的出台,恰逢其时,对这一积极的发展趋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标准出台的历程

该标准的制定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4月19日,由深圳标准促进会启动了《商事调解工作规范》团体标准的立项工作。立项后,便启动了严格的制定程序。首先,开展了标准的起草工作,期间需广泛收集各方意见。随后,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与商事调解紧密相关的单位和个人的建议。紧接着,进入专家技术审查阶段,专家根据专业知识对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最终,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经过一系列程序,2024年9月24日,该标准在深圳调解周——聚焦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争议调解的宣传活动上正式对外公布,并被确立为团体标准。整个过程充分展现了该标准制定工作的严谨态度。

对未来的影响

《商事调解工作规范》的颁布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深圳市商事调解工作将从实践经验转向规范化管理。未来,调解工作将依据明确规则进行,这将显著提升调解工作的精确度和公众信任度。此外,该规范还为深圳市未来商事调解立法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全的商事调解法律框架。

广大商事主体亦可在更为公平、规范的框架内妥善处理争议。对此,我们向读者提出一问:您认为《商事调解工作规范》是否适宜在其他城市推广应用?期待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