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这一日对沪苏通铁路的发展而言,具有非凡意义。国产大盾构“沪驰号”与“通骋号”在上海宝山接收井横卧,这标志着太仓至四团段吴淞口长江隧道越江段双线实现贯通。这一成就引人注目,值得深入探讨。
隧道的基本情况
吴淞口长江隧道是沪苏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的重要标志工程。该隧道横跨上海浦东新区与宝山区,必须穿越长江口及黄浦江。这是一条双洞单线的水下隧道,全长7.275千米,其中盾构段长达6.77千米。隧道施工采用明挖法和盾构法,具有国内铁路隧道建设中的多项创新。它不仅是国内首条穿越长江和黄浦江的铁路隧道,同时也是在软土地区使用盾构法建设的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并且采用了全封闭内衬的盾构法设计。
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该隧道,而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具体承建。隧道沿线分布着众多对水敏感的大型构筑物,包括黄浦江大堤、吴淞导堤等。该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典型的软土,如粉质粘土等,这些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强度低等复杂特性。
盾构机的重要使命
“沪驰号”和“通骋号”这两台为该工程量身定制的盾构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属于我国自主研制的10.69米大直径泥水气平衡盾构机系列。从浦东高桥镇启程,它们共同完成了长达6.77公里的同向掘进任务,犹如并肩作战的勇士。经过817天的“穿江之旅”,它们最终顺利抵达宝山接收井,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正如马拉松选手坚持跑完全程一般。
盾构机的先进技术
这两台盾构机技术实力雄厚。“沪驰号”与“通骋号”配备了第二代ACTT矢量推力主动控制系统。此系统赋予盾构机同步推拼与掘进轴线自适应控制的能力。在掘进过程中,盾构机可同步拼装四块管片。其数智系统依托传感监测数据与具备自学习功能的控制模型,能自主调整掘进策略以适应地层工况。无需人工干预,即可精确控制盾构姿态和轴线纠偏,确保抵达接收井时纵横向误差不超过1至2厘米。
施工中的世界纪录
施工期间,亦涌现令人瞩目的成就。“沪驰号”盾构机在右线隧道掘进中表现卓越,成功刷新了10米级大直径盾构在软土地层中单月进尺868米(434环)的全球纪录。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工程建设者辛勤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项目先进技术及施工团队精湛技艺的生动展示。
沪苏通铁路的建设概述
沪苏通铁路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南通至安亭段,于2020年7月1日提前开通并投入运营。目前,第二阶段工程——太仓至四团段,已从太仓站启程,向南延伸至四团站。该段线路穿越江苏的太仓市及上海的多个区域,包括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和奉贤区。此铁路项目的完成,不仅优化了上海铁路枢纽的线路布局,也增强了其疏解能力,显著促进了上海铁路网的全面进步。
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沪苏通铁路自通车以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上海浦东地区来说,该铁路的接入全国铁路网络,预示着浦东地区在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等方面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协同发展也将得到显著提升。在此,我想请教各位读者,沪苏通铁路的开通对沿线旅游业将产生怎样的推动作用?期待您的评论、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