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穿江隧道双线顺利贯通,标志着“渝江号”盾构机成功破土而出。这一成就亮点纷呈,不仅填补了重庆交通过江隧道的空白,还对西部乃至全国轨道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重庆轨道建设迎来新里程碑,众多市民对此表示高度关注。
工程概况
重庆27号线城轨快线贯穿东西,线路全长约56公里。起于璧山站,止于巴南惠民站,共设15个站点,其中换乘站多达13座,被誉为“换乘之王”。该线路穿越的江中隧道,位于重庆站至南滨路站区间,长度约为1269米。线路横跨三大槽谷,运行速度可达140公里/小时。它连接多个铁路客运站和繁华商圈,通车后,璧山至巴南仅需50分钟,南滨路至长滨路仅需1分钟。
该线路建设规模在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该线路横跨众多复杂地形及繁华区域,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优化布局起到了显著作用,并且能够有效连接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
穿江隧道意义
重庆穿江隧道的建成,标志着该市在过江隧道建设方面实现了突破,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此前,重庆的过江交通主要以跨江大桥为主。该隧道工程不仅对西部地区,也对全国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此类工程的成功实施,将有助于积累宝贵的建设经验。
在重庆当地,该举措将显著减轻轨道交通东西向的客流压力,有效促进“轨道都市区”的建设进程。此举有助于优化城市交通布局,使市民东西向出行更加顺畅,对推动区域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何不建大桥
27号线的设计方案确定为穿越江底的隧道,而非跨越江面的桥梁。事实上,该隧道与10号线南纪门轨道桥的直线距离不足50米。这一决策是基于设计团队经过多角度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
设计团队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环保、经济和拆迁等多重因素。27号线作为城市快速线路,运行速度达140公里/小时,途经区域环境复杂,航道等级和环保要求均较高。通过对国内水下隧道建设工法的深入研究和利用BIM平台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确定了穿江隧道方案。该方案有效规避了征地拆迁和噪音振动等负面影响,从长期视角来看,在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方面均具有优势。
盾构始发井深度
盾构机启动时,其起始井的深度达到了83米,这一高度相当于27层楼。这一深度在全国轨道交通领域中的盾构始发井中位居最深。重庆的地形呈现出“V”型深切河谷,河滩地带狭窄,高差显著,且沿线的建筑物密集。
盾构施工的起始点仅有一处相对适宜的空地,且该空地埋藏深度较浅。这一布局是顺应地形条件而决定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特殊工程措施的需求。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成本和工期的优化。
隧道工程难度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的穿江隧道工程面临诸多挑战。其地形复杂,这是重庆山城的一大特色。长江两岸高楼林立,居民和企业众多,周边环境复杂。此外,隧道建设还需穿越多种岩层和土壤类型,以及面临暗流等地质条件。
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施工团队必须进行细致的工程勘察和严格的施工策划。借助先进的盾构技术及创新的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过程顺畅进行,并维持工程质量的稳定。
未来的影响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建成后,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为交通带来了即时的便利,更对城市的发展格局产生了重大改变。从城市空间拓展的角度分析,该线路有助于推动城市向东西两端实现更进一步的扩展。
该线路一旦正式开通,沿线居民的生活将发生哪些根本性的变化?期待您在阅读完本文后,能积极参与评论交流,同时欢迎您点赞并分享本文,以便让更多人士关注到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