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首届稻渔丰收节盛大开幕,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  第1张

桐庐县首届稻渔丰收节的盛大场面中,不仅呈现了丰收的喜悦,更见证了桐庐在乡村振兴新模式探索中的成果展示。这场活动所体现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无疑值得关注。

稻渔丰收节开幕现场

桐庐县分水镇大路村的呱呱叫农场成功举办了桐庐县首届稻渔丰收节。节日当天,这个小农场迎来了热闹非凡的场面,吸引了众多游客。分水镇大路村的村干部们积极参与到桐庐味道的推介和共富集市的活动中。他们精心布置了多个展位,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在2023年10月这一重要时刻,游客们的参与热情高涨,面对众多农产品,许多人驻足品尝。

现场游客体验到了显著的视觉与味觉冲击。他们的直观感受普遍正面,对农产品的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游客们纷纷交流各自的品尝体会,场面异常热烈。

民宿厨娘厨艺展示

丰收节庆典的另一侧,一场厨艺展示正精彩上演。五位来自民宿的厨娘亲临现场,展示了如何烹饪甲鱼和蓝龙虾。她们手法娴熟,烹饪技巧令人称奇,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诱人香气。一道道精心烹制的佳肴,色泽、香气、味道俱佳。菜肴呈现在眼前,众人眼中流露出对美食的渴望与喜爱。

评委与观众对大路村甲鱼的赞誉颇高。品尝过后,他们一致认为大路村所产甲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该甲鱼口感出众,堪称优质产品。在众多目击者的见证下,大路村甲鱼烹饪的菜肴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农渔发展模式,目前备受推崇。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桐庐当地对这一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重视。桐庐县充分利用自身生态资源优势,牢牢把握这一关键点。该县优越的地理环境,为这种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桐庐地区遵循稳粮增产、绿色发展和富民增收的三项发展目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当地积极研究和尝试多种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诸如“稻鳖共作”、“稻鱼共养”、“稻虾共作”、“稻蟹共作”以及“稻蛙共作”等模式已得到充分开发和实际应用。这些模式的多样性适应了多种地理环境和需求。

稻渔综合种养的成果

截至目前,桐庐县稻渔综合种养的规模已显著扩大,全县总规模已逾1.5万亩。这一数据颇具规模。该发展规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提升。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每亩地可增加收入2500元以上。这一数额不容小觑,对于推动当地农民致富起到了显著作用。

桐庐县因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成功实现了稻渔增加值突破3000万元。这一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收益,还极大地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该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预期目标。这一成就成为桐庐在农业发展探索中一个有效的成功案例。

稻渔丰收节的意义

稻渔丰收节的举办意义重大。从产业层面来看,它全面展示了桐庐县稻渔种养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果。这标志着桐庐县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上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与总结。同时,从农耕文化的角度出发,它向外界呈现了桐庐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通过丰收节这一平台,当地的农耕文化得以让更多游客了解。

助力乡村振兴,丰收节发挥了显著作用。该节日形式为桐庐吸引了更多人气,并创造了发展机遇。稻渔丰收节不仅吸引了游客,还举办了各类活动,成为乡村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范例。

桐庐未来展望

桐庐并未止步于当前的稻渔综合种养成果。其未来发展规划明确,将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致力于多元化的发展。规划中,桐庐计划深入探索“稻渔与文化融合”、“稻渔与旅游观光结合”、“稻渔与研学实践”等多种创新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的实践,桐庐旨在更深入地挖掘水稻的附加价值。目标是将水稻的价值从单一的农产品提升至一个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之中。

桐庐期望通过其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中的示范效应,引领更多民众加入这一模式。旨在最终形成更多具有桐庐地域特色的农业活动和旅游产品。此举有助于加深桐庐农业、旅游及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将助力桐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拓宽发展空间。

您认为桐庐所采用的以生态农业为核心,推动乡村整体振兴的发展模式,是否值得其他地区参考?欢迎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