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 11.8 米!中国籍散货船蓉达上海轮成功刷新南京港进港船舶吃水最大历史纪录  第1张

在航运领域,每当船舶的吃水深度实现新的突破,总会引起广泛关注。近期,我国一艘名为“蓉达上海”的散货船成功在南京港新生圩港区靠泊,其11.8米的吃水深度刷新了南京港自开埠以来的最高进港船舶吃水深度记录。这一事件不仅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而且对南京港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蓉达上海轮相关情况

蓉达上海轮从舟山马迹山港起航,是一艘大型船舶。其船体长度为199.98米,宽度为34米。船上装载了56500吨铁矿石,这艘巨型散货船的吃水深度达到了11.8米,宛如一位海上巨人缓缓驶向南京港。这艘船的航行与成功停靠,不仅标志着其航运历程,还与众多价值相关联,例如货物运输量对相关企业利益的影响。蓉达上海轮的各项参数与数据,凸显了其在航运领域的核心地位,成为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关键运输工具。在航运业中,船舶规格与运载量等因素对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影响。蓉达上海轮从出发港至目的港,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使命。

靠泊时的保障状态

蓉达上海轮顺利靠泊上海,得益于相关单位的细致保障。当时,江面船只密集,南京海事船舶正积极指挥周边船只进行避让。同时,引航员在船上执行着至关重要的靠港引导工作,逐步协助船舶缓慢驶向码头。下午2:30,蓉达上海轮成功停靠在新生圩港区。现场各岗位人员各尽其责,正是各方力量的协调与配合,才实现了这一成果。这种保障措施不仅针对蓉达上海轮,也反映了南京港提升大型船舶靠泊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努力。若船舶靠泊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船舶自身安全,还可能扰乱整个港区的运行秩序。

历史性突破意义

自南京市启动提升船舶进出港吃水深度行动以来,首次成功实现了吃水深度达11.8米的船舶靠泊。这一突破性进展蕴含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彰显了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的“黄金效能”得到进一步释放,也揭示了长江航运潜力的持续挖掘。这犹如打开了一扇更宽广的航运之门,让更多货物得以顺畅进出。同时,这也标志着南京在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方面取得了又一显著成就。在物流发展的全局中,南京港的这一成就犹如一枚关键棋子,正助力区域向更优的物流资源整合和运输能力提升迈进。

水情带来的挑战

长江南京段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已实现全线通航,然而,大型船舶进港仍面临诸多限制,特别是在枯水期。航道宽度和水下地形地貌是两大挑战。南京海事局新生圩海事处处长黄翔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枯水期,水位波动对船舶航行和停靠存在风险,需要采取更为周密的应对措施。船舶安全需要综合考虑,既要利用航道优势,又要克服水情限制。因此,在保障安全方面,必须采取更为精确的策略。

多方协同保障措施

为确保蓉达上海轮的安全靠泊,南京海事局与市交通运输局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他们首先编制了详尽的通航安全保障方案,该方案细致预想了各种潜在问题。此外,他们利用海事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系统,实行了“远、中、近”三级全程监管。在此过程中,部署了包括拖轮、维护艇、海巡艇在内的多股现场护航力量。这种全方位的协作,充分彰显了南京在处理大型船舶停靠时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也显示了其资源整合的效能。

吃水提升带来的经济价值

“一寸水深一寸金”这一说法并非毫无道理。据数据统计,南京港的船舶每增加0.1米的吃水深度,其单次运输能力就能提高1000吨。若换算至全年,这一改变可为内地企业节省大约2000万元的物流成本。蓉达上海轮成功靠泊,实现了吃水深度的突破,这一突破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对于相关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条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截至现时,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南京港未来是否将吸引更多大型船舶靠泊,这一变化是否将推动该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热切期待各界人士踊跃留言、点赞并分享这一时事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