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3时,南京港记录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瞬间。“蓉达上海”轮在7名引航员的协同引领下,顺利完成了靠泊。此次靠泊的船舶,其11.8米的吃水深度,刷新了南京港开埠以来船舶进港的最大吃水深度纪录。这一成就,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船舶信息
蓉达上海轮的具体尺寸已明确公布,其船长达到199.98米,船宽为34.00米,最大吃水深度为11.80米。在本次航次中,该轮装载了56450吨铁矿石,从舟山港出发,目的地为南京,以进行卸货作业。然而,这样庞大的船只进入港口本身就面临挑战,而叠加的诸多特殊情况,更使得其进港过程变得尤为艰难。
长江目前正经历枯水期,此现象对船舶进出港口产生了显著影响。水位降低导致航道深度缩减、宽度变窄,"蓉达上海"轮的吃水深度接近满载,操控能力受到严重限制。任何操作上的小失误都有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多方协作
南京引航站致力于保障“蓉达上海”轮的顺利安全到港,主动承担起牵头责任,投入了全部精力。他们精心策划,联合海事、交通、航道、港口及代理等相关部门,共同确立了船舶进入长江的安全保障方案。
各参与方共同努力,通过组织船前会议,邀请引航专家对航道和码头前沿水深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此外,针对该船舶的具体状况,实施了“一船一策”的方针,对引航策略和应急处理计划进行了周密制定。
进港筹备
保障船只准确进港的时间点极为关键。相关人员必须全面评估当前天气条件、水位状况及潮汐波动等众多要素,并作出审慎的决策。
引航任务由技艺精湛的专家团队承担,现场监督与指导则由持有相应证书的领导负责。这些筹备工作的顺利实施,为船舶安全抵达港口构筑了稳固的保障。
引航过程
长江引航中心执行统一调度任务,与此同时,海事部门全面负责水上“大交管”服务的保障工作。引航团队积极与沿江的VTS进行沟通和联络。
他们持续遭遇诸多挑战,诸如严酷的暴风雪、密集的航空交通,以及嘶马湾和尹公洲航段所特有的狭窄和蜿蜒。尽管如此,他们通过紧密的配合与协作,持续监测航道水深的变化,并据此迅速调整引航方案,以确保航行既谨慎又稳妥。
重大意义
“蓉达上海”轮首次抵达南京港,其吃水深度达到11.8米,成为南京港第一艘实现这一指标的船舶。这一事件标志着南京市在提升船舶进出港吃水深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轮的顺利靠泊,更是该市在船舶吃水深度提升方面的一大里程碑。
南京港取得显著进展,成功将进港船舶的吃水深度由11.60米提升至11.8米。此举显著加快了南京区域航运物流中心的建设速度。
展望未来
在南京港的发展历程中,本次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进展表明,南京港的船舶吃水标准得到了提升。这一提升预示着,南京港未来有望吸引更多的大型船只前来停靠。
南京港在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挑战。相关部门将如何应对这些新变化,确保港口的持续发展?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讨论,分享您的专业观点。在此过程中,请不要忘记给予点赞,以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