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南京港迎来喜讯,一艘散货船以创纪录的吃水深度安全抵达。此举不仅展示了船舶航运领域的辉煌成就,对南京经济发展亦产生深远影响。众多部门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了这一成果的实现。这一成果背后蕴含的经济价值巨大,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蓉达上海”轮详情

“蓉达上海”轮,一艘注册于中国的散货船,其体型相当庞大。船身长度达到199.98米,宽度为34米,最大吃水深度为11.8米,这些参数均体现了其非凡之处。在此次航程中,该船装载了铁矿石,从舟山港起航,目的地为南京港进行卸货。对于这艘大型散货船来说,每一次的航行都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贸易运输使命。

本次航程中,该船只满载货物驶往南京港。这一航行的船舶规模数据受到了广泛关注。南京港喜迎这批货物的抵达,这不仅象征着资源的注入,还预示着该港在船舶航运资源分配与利用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船舶进港的挑战

长江当前正经历枯水期,这一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相较往昔,水位明显降低,进而使得航道水深减少、航道宽度变窄。以“蓉达上海”轮为例,在此次航行中,船只进入长江时的吃水深度达到了11.8米,几乎与满载时的吃水深度持平,这一状况显著提升了船舶操控的复杂性。

众多不利条件相互交织,使得确保该船舶顺利抵达港口变得尤为艰难。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正承受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为了保障安全,必须在环境、操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应对水位、操控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11.8 米!南京港开埠以来进港船舶最大吃水记录刷新,枯水期如何做到?  第1张

多部门合作保障

南京引航站为保障“蓉达上海”轮的顺利安全抵达港口,迅速启动应急措施。该站与海事、交通、航道、港口及代理等相关部门进行了紧密合作。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对船舶进江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制定了具体方案。

在制定该方案时,充分考量了近期天气状况、水位高低以及潮汐变化等众多因素。经过全面评估,确定了最适宜的进港时间。此外,一支由技术精湛的引航专家组成的团队被挑选出来执行本次引航任务。得益于各部门间的紧密协作,进港风险得到了显著降低。

7名引航员接力引领

在众多保障环节中,7名引航员连续引导至关重要。经过21小时的航行,他们通过接力作业,确保了“蓉达上海”轮安全、稳步驶向南京港。在各自负责的工作时段,每位引航员均承担着重大的职责。

当船舶操控能力受限之际,引航员们凭借个人精湛技艺、丰富经验及扎实航海知识,成功完成了引航任务。他们的专业素质与敬业态度,是保障船舶安全靠泊的关键要素。

创造进港最大吃水纪录

“蓉达上海”轮成功在南京港停泊,其11.8米的吃水深度创下了该港的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超越了南京港自开埠以来所有进港船舶的最大吃水深度。同时,这也是南京港首次接待吃水深度达到11.8米的船只。

南京市已开展提升进出港船舶吃水标准的重点项目,此举标志着港口管理的重要突破。该项目将南京港船舶进港吃水标准从11.60米上调至11.8米。这一调整为船舶未来的载重能力设定了新的基准,并拓宽了发展空间。

背后的经济意义

船舶吃水深度提升对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数据表明,南京港的船舶吃水深度已从11.36米上升至11.8米。这一调整使得海轮在单次航行中能够额外装载3000至5000吨货物。同时,这一措施每年还能为区域内的企业节省大约4000至5000万元的物流成本。

南京外贸经济受到显著推动,得益于其在长江中下游江海转运主枢纽港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巩固与提升。此外,南京及其周边的相关企业亦将因物流成本降低和转运效率的提高而获得利益。

各位读者,就南京港未来可能实现的显著进步,您有何高见?我们热切期待您的留言、点赞及文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