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不良商家以“保健品”为幌子,猖獗从事诈骗行为,他们采用各种手段诱导老年人消费,对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伤害。老年朋友们在选购“保健品”时,务必提高警惕,以下信息将为您作详细说明。

骗局花样百出

某些商家打着“保健品”的旗号,运用多种策略。在特定地区,他们诱导老年人群参与低价旅游活动,并在旅游过程中极力推销所谓具有“神奇疗效”的“保健品”。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举办免费讲座,邀请所谓的“专家”对产品的疗效进行夸大宣传。部分小商贩通过赠送免费鸡蛋等小礼品来吸引老年人的注意,接着他们引导老年人以较高的价格购买所谓的“保健品”,但这类“保健品”的实际效用与所宣称的内容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最新数据,近期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接收到的有关“保健品”虚假宣传的投诉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此类欺诈活动不仅给老年人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对他们的疾病治疗造成延误。

认清本质消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及保健食品不得声称具备预防或治疗疾病的功能。但现实中,众多老年群体对此规定认识不足。以某些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为例,他们常将“保健品”当作特效药物,不惜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保健品”中,许多只是普通的食品。在购买商品时,必须认真辨别商品的真实属性,确认其功效是否经过科学验证。切勿将食品当作药品,也不应过分依赖所谓的“保健品”。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即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检查和治疗。

近期,在某地区发生了一起事件,一位年纪较大的患者轻信了“保健品”具有治疗高血压的能力,因此放弃了原本的医学治疗手段。遗憾的是,这一决定导致他的病情恶化。医疗领域的专家们明确表示,“保健品”无法替代药物治疗。

警惕虚假营销

购买“保健品”时,请务必牢记以下三点注意事项。首先,要警惕所谓的“免费”诱惑,因为许多老年人可能会被免费的健康讲座或免费体检所吸引。其次,在讲座或体检结束后,一些不良商家可能会故意夸大老年人的身体问题,进而推销价格昂贵的“保健品”。再者,必须坚决抵制那些夸大其词的宣传。那些宣称“一药多用”或具备“非凡疗效”的“保健品”显然与科学规律相悖,切勿轻信其言。曾经,有一款号称能治疗多种癌症的“保健品”面世,然而,它最终被证实是一场骗局。

必须确保所购商品来源合法。在正规的商场、超市、连锁店铺或在线网店购买,商品都配备了齐全的证明文件,信誉度高,品质有保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在街头摊位或未获许可的小店销售的所谓“保健品”常常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某社区,一些老年人曾在街头摊位购买了这类“保健品”,服用后出现了身体不适,而商家却已不知去向。

增强防骗意识

消费者应当提升辨别和抵御欺诈的能力,并遵循“三个多”的策略。首先,全面掌握防骗的相关知识十分关键。其次,新闻媒体及社区的宣传是获取这些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许多社区定期组织防骗讲座,向公众揭露不法分子常用的欺诈手段。老年人若能增加对此类知识的了解,将有助于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例如,了解某些免费活动可能隐藏骗局后,他们便不会轻易参与。

在购物决策过程中,认真听取家人的意见极为关键。在考虑购买价格不菲的商品前,建议与家人进行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广泛,因而能作出更为理性的决策。比如,有位长者曾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所谓的“保健品”,幸亏子女及时劝阻,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权益受损维权

一旦发现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迅速采取措施捍卫自身权益。应妥善保存合同、收据、宣传资料等关键证据。可以联系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拨打0871-67471315进行投诉和举报,亦或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监管部门将对涉嫌违法的商家进行核查并采取相应措施。众多消费者在成功维护自身权益后,不仅成功追回了经济损失,而且迫使违法行为者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处。

保障个人权益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个人利益,而且对于防止广大民众遭受各类欺诈行为的损害同样具有积极作用。我国政府部门正持续不懈地开展工作,致力于打击包括虚假保健品宣传在内的各种违法行为,以此保障市场环境的公正和有序。

合力守护老年群体

确保老年人免受“保健品”欺诈行为的影响,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区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定期组织防骗知识讲解,同时张贴相关宣传材料。子女应当加强对父母的关心,提醒他们提防“保健品”的虚假广告。此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等执法机构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只有各相关方共同协作,才能保障老年人群体能够享受到一个安全且可靠的消费环境。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目标在于减少保健品诈骗案件的发生率,从而保障老年人能够平静地享受他们的晚年生活。您是否观察到或听闻过周围的长辈遭受了这类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