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固沙思路
近两年,磴口县对传统的固沙方法进行了革新,致力于探索新的防沙技术。基于就地取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原则,该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小麦秸秆、旱地芦苇等,加工成草方格。这种创新举措,将原本普通的材料转化为防沙固沙的关键材料,标志着磴口县在防沙治沙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项目推进情况
自春季伊始,磴口县陆续启动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乌兰布和沙漠综合示范区及磴口县160万千瓦的光伏与生态治理结合项目区,均呈现了生态治理工作的稳步进行。工人们穿梭于光伏阵列之间,他们抓紧每一刻,从磴口各地运送治沙物资。在沙漠中,他们铺设秸秆,构建草方格,网格面积持续增长。流沙得以有效控制,形成了“人进沙退”的壮观景象。
经济效益显著
赵忠瑞,磴口县蒙晟生态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经理,公布了工程的相关效益信息。该公司采用当地的小麦秸秆、芦苇等资源,计划完成9.3万亩春季固沙工程。这一过程预计将节省治沙材料费用超过400万元。同时,该措施促进了当地农户的小麦种植,使得每亩平均增收100元,在防治沙漠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成本对比优势
磴口县此前在固沙材料方面完全依赖从外地调运的稻草,这种调运方式不仅涉及较长的运输距离,还伴随着较高的费用。针对这一问题,该县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开展了使用本地材料进行固沙的试验,并已取得成效。初步统计显示,使用本地材料进行固沙的成本较外调稻草每亩可节省约100元,本地材料替代外地材料的比例已达到50%,成本优势显著。
生态区位特点
乌兰布和沙漠覆盖面积达1500万亩,其中约430万亩位于磴口县,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77%。该区域风沙灾害频发,同时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给磴口县带来了生态上的重大挑战,同时也孕育了特殊的发展潜力,推动当地积极寻求兼顾防沙与发展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之路
磴口县正努力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积极推动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相结合的工程,实施“光能治沙”策略。通过在稳定的草方格内种植梭梭、四翅滨藜等耐旱植物,三至四年后再在植物根部接种肉苁蓉,从而构建了“板面发电、板下耕种”的崭新模式。此措施助力当地实现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创造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您如何评价磴口县运用当地资源进行防风固沙,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