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庭审开场
三月初,台江县革一镇的苗族吊脚楼内,雷山法院的法官们郑重地悬挂起国徽,这一举动标志着一场不同寻常的审判活动即将拉开序幕。年近六十的言语一级残疾被告人阿仰坐在被告席,不时轻抚衣边,面露紧张之色。其兄长用苗语传达了法官的“别急”手势,阿仰的肩膀逐渐松弛,审判活动在无声中正式开始。
意外根源揭幕
春季耕作期间,一场意外事故引发了庭审。事故发生后,阿仰急忙前往村委会寻求灭火帮助。但在此过程中,他目睹了百亩森林被烧成灰烬。这场火灾不仅摧毁了植被,还让阿仰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火灾现场的景象令人震惊,同时也揭示了生态破坏的严重程度。
前期准备充分
在庭审前夜,主审法官与村委会进行了情况确认,对阿仰的生理状况及生活环境进行了详尽了解。阿仰在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行动能力受到限制,仅懂得苗语,且与外界交流较少。此外,法官助理前往帮扶村的苗寨,向寨老咨询了“议榔”制度的有关资料。法院已指派司法行政部门的专业人员承担辩护职责,并采用了“苗语与汉语双语及同步口译”的方法。此外,被告的亲属被选定为口译人员。同时,还邀请了心理咨询师协助被告恢复与火灾有关的记忆。
诉讼模式贴心
该机制为阿仰构筑了司法交流的纽带。在庭审过程中,法官依照“提问—转译—核实”的程序进行,放慢了审判速度,并为各步骤设定了交流时间。例如,在法庭提问环节,法官会耐心等待翻译完成并听取阿仰的回答,确保阿仰能全面理解庭审流程与内容,从而保障其庭审参与权的充分行使。
认罪悔罪表现
在法庭调查过程中,阿仰的长兄将审查结果翻译成自己的理解后,他公开表示认罪,并向国徽鞠躬,眼中含泪,并做出了特定的动作。长兄承诺余生将致力于植树工作。法官因此中断庭审,详细阐述了认罪和处罚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一举动彰显了法律程序的严谨性以及对当事人权益的高度重视。
判决彰显温度
法院依据阿仰的自首、悔罪表现及参与救火的事实,认定其构成失火罪,并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同时附加一年缓刑。当阿仰得知兄长转述的判决结果时,他泪眼盈盈,对判决表示了由衷的感激。这一判决令周边村民深受触动,村寨中的长老随即出台了新的“榔规”,旨在激励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恢复工作。该举措充分展现了审判的法治教育作用,彰显了司法公正的丰富内涵。雷山县人民法院雷公山环保法庭的审判小组,驾车行驶120公里进行巡回审判。他们不仅将审判活动延伸至各地,更传递了公正与正义的直观体验。这样的审判成效,您认为是否有可能产生积极的社会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