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发布了一则公告,详细披露了多起中小学违规办学的事件。这些案例引起了社会对基础教育办学规范的广泛关注。公告展现了教育部门对于违规办学问题的坚定立场,即零容忍。
河北典型案例通报
2025年2月5日,河北省教育厅公布了一则通报,指出保定市高碑店第一中学因违规办学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通报中揭露,该校高三学生被强制参加违规补课,此行为在全省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批评。此外,该校在最近三年内失去了省级优秀评选的资格。在省级分配的用于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的资金中,高碑店市仅按照最低标准执行。河北省已规定,对于发现存在违规补课现象的学校,将取消其省级荣誉称号。
信息表明,此次惩罚措施针对的是违法行为,旨在对这种行为产生威慑作用。同时,这一举措旨在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此外,它还致力于促使学校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高效进行教育教学。
江苏多校处理情况
2月7日,江苏省教育厅对数所学校违规补课行为进行了处理。涉及学校包括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宿迁市的致远中学与泗阳中学。这些学校在假期期间私自开展了补课活动。鉴于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教育厅决定取消上述学校的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称号,并规定其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不得申报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
江苏省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其坚决整治非法办学活动的决心,此举亦向教育界和社会公众揭示了非法办学的弊端。
河南学校问题追责
2月12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官方通报,揭露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等三所学校开学延迟并违规进行补课。河南省省委教育工委随即对相关市的分管领导及教育局负责人进行了约谈。与此同时,洛阳和信阳两地相关部门,依据干部管理权限,已对涉事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实施了免职处理。
此案例对违规办学行为发出警告,指出各地必须切实执行管理责任,并需强化日常监管活动。
违规办学危害剖析
通知强调,中小学存在的不规范教学行为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节假日补课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削弱了学习积极性与成效,并增加了安全与稳定的风险。这种过度的补习行为背离了教育宗旨,扰乱了教育秩序和生态平衡。
各地需恪守“以学生为中心、健康至上”的原则,对不当教育做法进行纠偏,确保学生成长环境的持续改善。
规范办学具体要求
教育部强调,各地需深化对违规补课危害性的认识,借鉴已处理学校的经验教训。同时,需严格执行管理规章,确保学生时间不被侵占,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此外,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常规排查和整治,以持续保持严格的监管态势。
各地需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以保证教育生态的和谐与稳定,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
严肃追责畅通渠道
针对查处不力的地区,将进行负责人约谈和培训,并同步降低其在多项评估中的评级并扣除分数。违规学校负责人将受到严厉惩处,并接受相应处罚。同时,教育部将统一发布各省份的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以保障社会监督渠道的畅通。
确保举报途径的畅通,有利于社会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推动教育单位与学校增强责任感,及时识别并处理违规事件。
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办学规范的重视程度如何,相关案例的公开以及规定的执行效果,已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讨论,并对本文表示支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