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李某手持锦旗与鲜花,来到安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向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激。这一行为标志着该劳动争议案件已成功解决。同时,它也生动展示了新时代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法律有效维护的现实情况。

争议缘起

劳动者李某如何赢得权益之战?这场劳动争议案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思  第1张

2024年5月,李某与某环保公司间的劳动争议案件被提交至市仲裁委员会审理。李某指控公司违法解除了劳动合同,并索要赔偿金。而公司方面则提交了《合作协议书》,辩称双方间仅存在劳务合作关系。尽管协议表面上看似乎条款清晰,但实际背后却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权利剖析

李某在执行任务时自主选用工具处理废弃油料,其工作安排较为灵活。然而,他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公司既定的路线与标准。尽管其薪酬与回收油量挂钩,但具体负责的区域则由公司指派。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经过深入分析,指出李某的工作区域及操作步骤均处于公司直接监管之下,这导致李某与公司之间形成了实际的人身依赖联系。

裁决依据

调查结果显示,李某的薪资与所承担的职务紧密相连,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提供的业务资源,这一现象凸显出其财产依赖性。这些特征与劳动关系中的核心要素高度一致。基于此,仲裁机构做出了裁决,责令公司支付因违法解约而产生的赔偿,从而保障了李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案后帮扶

市仲裁委员会遵循“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双方保持良好关系”的原则,不仅对案件作出裁决,而且持续跟进案件双方后续发展。李某计划返乡投身养猪事业,却面临重重困难。仲裁员主动与县区相关部门沟通,为他搭建了“政策服务直通车”,帮助他克服了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企业指导

市仲裁委员会对环保公司在用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快速反应,推出了“人社服务进园区”计划。在此项目实施中,仲裁人员向企业传达了用工合法性的重要信息,并指导企业高层参加了劳动法律知识培训。同时,他们帮助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的预防和预警机制,显著降低了劳动争议的发生率。

效果显著

安康市实施了“劳动者支持与企业规范相结合”的双重回访机制,有效推动了矛盾化解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数同比减少11.2%,调解成功率上升至81%,取得了“处理一例案件,影响一群民众,治理一地环境”的显著成果。

关于安康市仲裁委员会实行的双向回访机制,其在其他地区是否能够带来正面效应,公众持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加入讨论。若您赞同本文观点,敬请点赞并予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