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揭黑幕

近期,澎湃新闻调查组在暗访中发现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些电商平台所售的标称为“纯棉”的棉被,实际上是用我国明令禁止的低价化纤废料制成。以某消费者在淘工厂购买的“一级长绒棉”产品为例,检测结果显示,其核心棉含量仅为4.8%,而主要成分是占比高达75.4%的聚酯纤维。该产品在网上的销量十分可观,已超过50万件。

该化纤工厂位于一座废弃的机械工厂内,厂区内地面堆积了众多不合格产品。原料在经过二次破碎处理后,重新进入生产环节。原本污染的化纤废料,经过简易处理,便成为所谓的“纯棉被”,在电商平台上销量频繁突破数万至数十万件。

你买的纯棉棉被竟含75.4%化纤?揭开电商平台黑幕  第1张

“黑心棉”旧闻

二十多年前,媒体已对所谓的“黑心棉”进行了曝光。这种由化纤废料制成的物质,以假乱真,当时便声名狼藉。民众对其深恶痛绝,足以见其危害性极大。“黑心棉”本应被市场淘汰,但如今却卷土重来,令人难以置信。调查发现,“黑心棉”问题依然严峻,甚至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规模扩大,影响范围更广,这要求我们提高警惕。

标准明令禁

我国面对公众对“黑心棉”的强烈反对,出台了相应的标准。GB 18383-2001标准被更新为GB 18383-2007,规定由低价化纤纱线回收打碎制成的化纤棉属于禁止使用的“再加工纤维”,不得用于床品填充。记者在秘密调查中揭露,一些工厂将化纤废料拆解后制作被芯,且未执行高温消毒程序,此举显然违反了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并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

商家知违法

在暗访中,工厂工人实际上明白他们的行为已违法。他们表示“不可能有如此大量的高价棉花掺杂其中”,“任何人都被这种脏乱的环境吓到”,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冒险操作。他们为了追求利益,完全忽略了法律法规和消费者的健康,这种做法令人愤怒。这些商贩的不当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监管待加强

引人关注的是,“黑心棉”如何在电商平台上大行其道。这种明显违反法律的行为,竟然避开了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还绕过了电商平台看似严格的准入门槛。电商平台以“工厂直供”等理由为有问题的商品提供背书和推广,这引发了对其是否应承担严格审查职责的广泛质疑。如果监管措施得当,消费者将难以购买到这类“黑心棉被”。

调查有进展

事发地点的市场监管部门已启动调查程序。该机构肩负着调查整个产业链、彻底解决问题、打击非法交易的重任。公众期待监管部门尽快公布调查结果。对违规商家实施严格处罚,旨在恢复消费者健康、安全的购物环境。同时,这也对电商平台起到警示作用,推动平台加强审核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

大众普遍认为,要全面根除此类“问题棉花”的混乱状况,除了加强监管力度,消费者个人还应当如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