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街头,花灯和剪纸点缀,节日气氛愈发浓厚。联合国已将春节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蛇年首个非遗主题春节即将到来。在此期间,年轻人对传统年俗的传承兴趣日益增强。

非遗春节新开端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重要决议,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决定标志着2025年蛇年将迎来首个以“非遗”命名的春节。此举不仅肯定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地位,同时也为全球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年俗文化的契机。

近年来,春节因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目光。目前,这一节日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预计春节将在全球范围内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让更多国际朋友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年俗唤起记忆香

南昌大学戴天成对春节的记忆中,节日氛围特别浓厚。在江苏盐城街头,他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和剪纸,这些装饰让他联想到了姥姥剪纸的画面。在姥姥灵巧的手中,彩纸被巧妙地剪成福字、喜字和可爱的小动物,剪纸成为了他春节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每当佳节来临,他与家人一起剪纸,那份欢乐与和谐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如昨。

戴天成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这一方面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对他产生了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项技艺是他从长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他将自身定位为传统剪纸技艺的传承者,并且致力于维持春节习俗的传承。这种情感的体验,构成了年俗传承的核心。

青年关注年俗潮

近期,中国青年报与中青校媒联合实施了问卷调查。此调查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群体,收集到了来自203所高校的7933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近98%的受访者对继承家乡传统习俗表现出极大兴趣,同时,超过86%的受访者将年俗视为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

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从“非遗”的角度来观察春节,感受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气息。众多年轻人投身于传统之中,努力继承那些珍贵的节日习俗,让这些古老仪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家乡年俗故事多

张怿,作为吉林外国语大学的一员,对家乡的年俗有着深入的认识。在他所在的家乡,举行着别具一格的“闹红火”活动。这项活动中,每家每户都会选派一位年轻成员参与。他们依次访问各家,表演左权小花戏。据他所述,元宵节是其中最为热闹的时刻。那些擅长左权小花戏或民歌的村民会集结成队,从村头行至村尾。他们一边燃放鞭炮,一边进行精彩的表演。

张怿将其视为每年春节的惯例活动,这一活动串联了他从孩提至成年的所有春节回忆。当地语言演绎的花灯戏一经播放,便迅速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故事代代相传,不仅延续了年俗,还记载了家乡的发展变迁。

创新传承新玩法

调查数据表明,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对青年在春节期间传承创新文化的举措表示支持,具体比例达到了98.66%。此外,众多年轻人已经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在在线活动中,有84.24%的受访者参与了集福字和抢红包等互动环节。在春晚期间,参与弹幕互动的受访者比例达到了43.21%。

此外,部分受访者对新兴的美发、美容、美甲等服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同时,他们也对观赏电子烟花表演、制作春节视频和电子相册等新颖习俗表示了喜爱。年轻群体将传统节日习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春节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年俗融合新景象

传统年节习俗与网络时代的潮流相碰撞,催生出新的生机。在春节的浓厚氛围中,国潮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各地的年俗展现出全新的风貌。年俗的延续不仅得益于长辈的坚守,也得益于年轻人的热情投入。

春节文化历经历史演变,既保留了传统核心元素,又在年轻群体的创新中展现出新的活力。这种传承模式让春节习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