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众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备受瞩目。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院校中,选择就业的本科生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背后涉及诸多复杂因素,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高校毕业去向数据公布
近期,多所知名高校发布了2023至2024学年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揭示了应届本科生的毕业走向。至2024年8月31日,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3.81%。同期,复旦大学3328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0.23%。至于清华大学,相关就业数据尚未对外公布。上述数据共同描绘了当前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
自2021届毕业生起,就业数据统计指标由“就业率”更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该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协议和合同就业、创业、灵活就业以及升学等去向,从而使得就业数据的统计更加全面和精确,更有效地展现了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和升学情况。
倾向升学人数增多
近期,众多知名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发生了变化,升学成为主流选择。以2024年为例,部分名校的升学比例达到近五年之最。以北京大学为例,在2024年,每100名实际就业的毕业生中,有84.2人选择了继续深造,这一比例相较于2019年增长了6.9%。此外,多所名校的升学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其升学率从2019年的62.6%上升至2024年的71.9%,表明在100名毕业生中,有71.9%选择了升学。这一现象凸显了本科生对升学的强烈意愿。
升学热情背后存在多方面因素。随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通常,更高学历意味着更佳的职业发展前景,这一趋势促使众多本科生倾向于继续教育。
国内深造优势突显
国内顶尖高校为优秀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深造机会。一方面,这些高校硕博项目众多,为本科生提供了广泛的专业选择和充足的名额。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名校在学科建设上全面,其专业不仅本科教育质量高,研究生教育同样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保研比例在这些高校中较高,某些专业保研比例甚至可达到30%至40%。此外,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考研中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因此在考研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增长,进而丰富了国内深造的途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连续几年持续增长,这一趋势为本科生带来了更多的升学选择,并激励他们选择在国内继续学术追求。
海外升学比例下降
2024年,众多知名高校本科生的出国留学比例较2019年有所下降。以北京大学为例,其选择海外深造的学生比例从2019年的25.3%下降至2024年的18.4%,人数相应减少了208名。海外留学不再像以往那样具备强烈的吸引力,这一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外留学成本效益下降、留学生身份吸引力减弱成为关键原因。据猎聘网与世界青年峰会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受全球经济减速及疫情冲击,海外留学人员的薪酬水平有所下滑,2020年实际年薪平均为26.82万元,至2022年降至24.41万元,2023年上半年更是降至20.45万元,这一变化促使众多学生及家长重新审视海外教育的性价比。
政策影响就业选择
国内部分政策对本科毕业生就业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自2022年起,上海高校硕士毕业生若符合基础要求,便可以申请落户。此举措促使众多本科毕业生倾向于先攻读硕士学位,以期提升落户概率。在现今就业形势中,户口对于众多年轻人而言,象征着更丰富的资源和额外保障。
其他城市亦实施了类似政策,旨在推动高层次人才就业并定居。此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本科毕业生考虑进一步深造,以应对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就业市场竞争压力
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日益普及,本科学历变得相对常见。岗位竞争愈发激烈。众多企业对学历与技能的要求持续提升。一些原本适合本科生的职位,现更倾向于招聘研究生。
本科毕业生常遭遇就业难的问题,升学途径能让他们暂离职场竞争,充实自己的学术背景,增强个人竞争力,以期在将来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这也是众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而非直接就业的主要原因。
是否认同,本科毕业后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首要目标应是增强个人竞争力?欢迎发表评论、给予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