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午后,吴东红和杜红娟在积石山县的支教岗位上,一如既往地投入工作。积石山县的支教现状备受瞩目,吴东红与杜红娟在此地的支教经历,充满了众多感人的细节。
支教缘起
12月26日,放学后,吴东红在宿舍整理教学资料,同时,他的妻子杜红娟在准备晚餐。他们居住在积石山县。该县发生6.2级地震,导致大河家镇遭受重创。吴东红怀揣支教梦想,而杜红娟作为华林路第一小学的教师,两人迅速达成共识,决定报名参与。这一决定体现了他们的大义情怀,对灾区教育需求的积极响应。今年秋季,支教点圆梦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可容纳约300名学生,主要服务于大河家镇康吊村安置点的居民。
教育在此地迫切需要援助。吴东红提及初至大河家镇的经历,描述了当时天正下着细雨,学校门口正在进行施工,工人们铺设了临时通道以便车辆通行。这一情景揭示了学校当时的设施相对简陋,同时也彰显了当地民众对教育的关注与重视。
教学工作
吴东红在学校承担三年级语文教学任务,杜红娟则凭借体育背景,同时教授二年级语文,每周授课量接近20节。尽管工作量繁重,但他们面对学生热切期待的目光,始终不敢松懈,常常加班至深夜。两人相互扶持,不断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并约定相互观摩课程,给予评价。这种做法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发现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于是从拼音和笔顺等基础内容入手,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也逐渐对他们产生了喜爱。
他们的工作热情极高。尽管宿舍位于教学楼内,设施简陋,仅配备了床、桌和基础厨房,这里却既是他们的居住地,也是自习的场所。他们的无私付出和坚实的工作作风,令人深感敬佩。
模范形象
马少明校长视吴东红与杜红娟为杰出教师及恩爱伴侣。二人教学功底深厚,工作态度认真。面对新校年轻教师较多的现状,他们主动投身教研活动,每日听课并给予评价,助力年轻教师提升。他们无私奉献、激励他人进步的精神,成为了一种值得学习的榜样力量。
他们的举动在校园中产生了正面效应。众人纷纷以他们为榜样,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这一现象亦彰显了教育领域的传承精神与相互激励的积极氛围。
师生情谊
吴东红与杜红娟在课外时间与学生们相处和谐。放学后,常有学生将核桃递给吴东红,这一举动反映了孩子们对他的深厚喜爱与信赖。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们不仅限于校内教学,周末和节假日还会进行家访或组织学生外出。他们教导学生描绘家乡美景,记录家乡变迁,全方位引导学生的成长。
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希望,他们传授了知识,播撒了关爱。这种积极的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携手共进
杜红娟在支教期间遇到困难时,会向吴东红寻求帮助,因其耐心和丰富经验。吴东红则在一旁静观杜红娟引导孩子们游戏,提供无声的支持。他们共同生活、工作、成长,在支教活动中携手前进,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他们不仅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表现出色,而且在相互扶持的生活中同样如此,展现出令人称羡的夫妻形象。他们的支教生活既充实又充满温馨。
平凡与伟大
吴东红与杜红娟表示,他们仅是履行职责,多付出耐心与关爱。他们于平凡的支教岗位创造了非凡成就。在积石山县的偏远之地,他们如同夕阳余晖中的亮点,虽静默却温暖人心。他们在支教生涯中展现的拼搏、奉献与爱心,是众人应学习的品质。他们虽无惊世之举,却于日复一日的细微努力中,铸就了自己的伟大。
各位读者,对于此类支教活动,您认为其是否应当被更多人效仿?期待您的评论、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