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宝鸡周原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这一成果无疑在考古领域和文化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先周大型建筑
在宝鸡周原遗址的王家嘴区域,考古工作者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成功钻探并揭露了先周文化建筑带,并发现了两座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址。其中,一号建筑遗址的建筑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其结构完整,包括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以及前后庭院等部分。这标志着周原遗址首次完整呈现了先周文化的大型建筑,同时也是目前所知的最大先周文化建筑。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先周时期的建筑结构和居住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先周建筑遗址的出土也为探索周人早期历史发展的路径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证据。
西周城址发现
此次考古工作揭示了三道城墙。西周晚期建成的西周大城,占地面积达520万平方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西周城址。该城东南的城门规模巨大,结构完整,包括城台等众多要素,在先秦城址中极为罕见。位于大城西北部的小城,其面积超过了同期其他城址。位于小城北部的宫城,占地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这些城址的发现,有助于我们重新构建当时城市的布局和社会结构,使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西周时期不同规模城址间的相互关系。
宫城建筑细节
宫城北墙、西北角、南墙及南门经过挖掘,揭示了其建筑时间与大城相近。宫城内土层坚实,道路呈网格状交织,且南墙外设有护城河。这些发现体现了当时宫城规划的周密性。这种布局可能与政治、军事、礼仪等多重因素相关,对研究西周宫城的功能与建筑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壕沟内发现
宫城南门外西侧壕沟发现惊人遗迹,包括大量人和动物骨骼。人骨数量达40至100个,年龄跨度广泛,普遍营养状况不佳。动物骨骼以牛、羊、狗、马为主,其中马骨数量最多。此外,宫城墙外其他地点亦出土大量人骨。这些骨骼的发现可能为当时祭祀、丧葬或战争等事件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有字甲骨出土
在宫城墙外的壕沟下层,出土了超过200片的卜甲和卜骨。其中,30片甲骨上刻有文字,经过初步识别,共有180个字。这些文字包括“壬子王其獸”、“邑其呼归”、“周”和“秦人”等内容。这一发现是西周甲骨文的重要新增,对于深入认识西周时期的占卜习俗、语言文字以及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资料,对解读西周历史信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考古价值深远
周原遗址的大型夯土建筑群被确认为先周时期,这一发现对于判定该遗址为灭商前周人的都城至关重要。在此之前,西周城墙遗址的发掘并不多见。然而,这次对周原遗址中的大城、小城和宫城三重城墙的发掘,尤其是宫城南门与大城东门的发掘,显著推进了对周原聚落形态及其性质的深入理解。这一成果对于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在此,我们不禁提出疑问:读者朋友们,这些考古新发现对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有何更为深刻的启示?期待您的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