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湖南博物院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针对马王堆汉墓的数项新研究得到了披露。这些发现犹如指引之光,消除了历史中的诸多迷团,并引发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古代文物的真相逐步浮出水面。
绮地“乘云绣”身份转变
绮地“乘云绣”曾被视为枕巾,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将其身份明确为坐垫,并成为目前所知的最早丝制坐垫记录。这个坐垫的尺寸为长100厘米,宽74厘米,源自马王堆一号墓,墓主为辛追。在同一墓葬中,还发掘出了与“乘云绣”坐垫形状相近的绢地枕巾。
绮地“乘云绣”的相关文献尚未被专家们找到,并且,这种绣品在视觉和图案设计上与绢地“乘云绣”有相似点,尽管在绣制技术和材料使用上存在不同。在此之前,这两种绣品都被归类为枕巾。不过,近期专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北边厢的老照片,已经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遣册解开身份谜团
研究学者喻燕姣在检索资料过程中,发现了一份记录有“白綃乘雲繡郭中絪度一,赤掾”这一物品的资料。此物品在先前资料中未曾提及具体实物。此外,“茵”字与“絪”“裀”同义,均表示垫子,与“褥”字并称,合为“茵褥”。文献中提及的白绡,其外观与绮地“乘云绣”的描述相符。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专家注意到资料中存在不少书写上的失误。此外,他们还发现发掘报告中的编号出现了错误,具体表现为将“几巾”和“枕巾”的编号互相搞混。实际上,这次绮地所发现的“乘云绣”应当对应的是“茵席”。这一新发现对发掘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并使其更加完整。
T 形帛画改绘现象
湖南博物院珍藏的T形帛画,作为其“镇馆之宝”之一,近期在考古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该画作出自马王堆一号墓,其场景设计宽广,创意十足。作品以毛笔作为绘制工具,先描绘出轮廓线条,再进行色彩填充。
改绘或许已经成为画师日常的技能,但那件原本附有底稿的玉圭并未被采用,这或许与T形帛画的准备工作提前有关,再加上辛追夫人去世后礼仪出现了调整。这一现象背后,究竟揭示了怎样的礼仪演变和绘画习俗?
《车马仪仗图》的改绘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图像采集技术,对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车马仪仗图》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发现,在图中的右侧下方第十四列骑兵方阵区域,有四位体型特别突出的人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物形象在后续的绘制过程中经历了修改。
此次改绘可能意味着绘画制作流程的变动或后期重要环节的补充。这一变动显现了当时绘画制作工序的何种适应性,对于深入探究古代绘画的创作目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
菱纹绮的吉祥语句
在清点库存的过程中,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菱纹绮布上,巧妙地绣有“安居乐业,寿比南山”的美好寓意。这一关键发现昭示了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当时,将文字嵌入织物中的技术可能蕴含了特殊的象征寓意和实用价值,这种做法可能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或那个时代的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联。
新发现意义深远
马王堆汉墓的新发现不仅对过去的认知进行了调整,而且加深了我们对汉代文化传统和习俗的理解。这些发现涉及丝垫的制作工艺,以及帛画和织物的重新绘制,还有织造语言的解读,每一项成果都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细节、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思想观念的洞见。
这些成果显著推动了考古学及文物研究的进步,为汉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料。在众多新发现中,哪一项最让您感到惊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同时,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