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燕国都城的所在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团,然而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前,出土的青铜器伯矩鬲成功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该文物不仅详细记载了北京长达三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而且其独特之处极具吸引力。

谜题揭开

196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村一村民在挖掘自家庭院地窖时,偶然出土了两件青铜制品。这一意外发现迅速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随即他们对琉璃河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考古挖掘。在此过程中,他们连续发掘出200余座属于燕国时期的古墓。这些古墓的出土,对于探寻燕国都城的遗址具有极大的意义。

确立都城

1975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251号墓葬中出土了伯矩鬲。该器物与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一同被发现。这一重要发现证实了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从而被赋予了“北京城之源”的美誉。这些出土文物详尽地展现了北京长达三千年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伯矩鬲竟见证北京三千年建城史?谜题如何解开的?  第1张

自带铭文

郭京宁,首都博物馆的馆长,指出伯矩鬲的盖部和颈部内壁上雕刻有15个相同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内容为:“戊辰年,燕侯赠予伯矩海贝,伯矩铸此鬲以祭父戊,铭文为‘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这些铭文揭示了戊辰年某月某日,燕侯赠予伯矩海贝的情景,伯矩为纪念这一荣耀时刻,特铸此鬲以祭其父戊。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赏赐与祭祀祖先之间紧密相连的文化特征。

家族独特

伯矩身负周王使者接待官的重任。在其收藏的青铜器中,伯矩鼎、伯矩簋、伯矩壶等器物共计20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伯矩鬲在家族藏品中独占鳌头。该器物铭文冗长、造型精致、工艺高超、装饰华丽,堪称青铜艺术美的典范。正因如此,伯矩鬲被赞誉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独特造型

在展览现场,探寻伯矩鬲的途径并不繁杂,然而,准确识别其真伪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发现七头牛的图案。此鬲体积相对较小,其高度为33厘米,直径则为22.9厘米,整体呈现出一种细致入微、工艺精湛的风格。尽管存在这样的限制,但该设计中的七头牛造型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盖钮上的牛头形象栩栩如生,其耳朵线条流畅,显现出一种温婉之美;盖面装饰的浮雕牛头和牛角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并装饰有尖锐的獠牙;三只袋足的浮雕牛首各自朝向不同的方位,旁边还配有夔纹图案的装饰。

历史韵味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装饰有兽面图案,其中牛头纹样因其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尤为多见。伯矩鬲以其特有的牛头纹饰而闻名,被称作“牛头鬲”。这一别称不仅展现了西周器物的庄重、雄浑和神秘感,宛如一位历经三千年的“老北京”,似乎能够述说那些悠久的历史故事。

经过仔细观察,您可能对伯矩鬲的历史意义或其卓越的形态设计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内容颇具吸引力,不妨给予点赞并予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