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傍晚7点左右,本是众多广场舞爱好者欢快舞蹈的时段。然而,广场舞产生的噪音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加剧,现已成为城市中备受关注的一大矛盾焦点。
广场舞的日常状况
每日傍晚时分,广场舞团队陆续集结,这一现象在众多地区已成为常态。以上海部分地区为例,众多退休人士欢聚一堂,共享舞蹈的乐趣。这些舞团的活动时间相对固定,参与者众多,南泉北路西侧的交谊舞舞团便是其中的代表。尽管如此,伴随周边小区居民数的增长,舞团受到的投诉数量也在持续上升。
广场舞参与者众多,频繁收到投诉。其嘈杂的音乐声干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休息,影响了社区的宁静。
12月15日的特殊情况
12月15日20时10分左右,此地发生异常事件。两名警察抵达南泉北路西侧的交谊舞舞团,此现象表明广场舞引发的居民不满已累积至临界点。一位音响旁的大哥指出,该舞团在此已立足十余年,以往投诉不多,近期却频发。此现象揭示,环境变迁导致周边居民对广场舞噪音的忍耐度逐渐下降。
在世纪大道南泉北路的交叉口,当地政府安装了噪音监测设备以监控广场舞产生的声响。这一行为凸显了对广场舞噪音问题的关注,然而,此举亦招致了不同意见。
噪音监测与争议
依据规定,此处的噪声水平应控制在70分贝以下。然而,对于这一规定,像大哥这样的舞者认为其不合理。考虑到世纪大道是主要交通线路,由此产生的噪音已相当显著。以乳山二、三村居民为例,他们居住地靠近世纪大道,室内日常噪音常超过60分贝,这一现象并非仅由广场舞引起。
从居民视角来看,广场舞产生的噪声确实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导致部分老年人难以获得宁静的休息环境,孩子们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学业。对于噪音的容忍度,不同观点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
广场舞扰民的普遍性
上海广场舞引发的扰民现象并非孤立。类似问题在其他区域亦屡见不鲜。众多社交平台充斥着相关投诉内容。例如,仙霞公园每日15点至21点,噪音不断,影响周边居民;嘉定区芙蓉菜市场门口,自18时起,广场舞活动扰民严重;闵行区华漕文化活动中心对面,每晚21时后噪音仍高达90分贝以上。此外,扰民现象已从小区内部蔓延至城市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如口袋公园、公共绿地、地铁口等区域,广场舞活动可能引发扰民现象。此外,这些区域缺乏小区那样的明确管理主体,这无疑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公共空间广场舞的复杂矛盾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舞现象相对复杂。首先,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一旦发生冲突,只能依赖执法部门介入,但执法部门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再者,参与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在沟通协商时,往往难以确定合适的负责人。总部若需与众多舞者逐一沟通,效率低下,且难以形成共识。
有时,执法部门到访,舞者虽口头承诺减少音量或更换地点,但不久后却重拾旧态。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位能够切实负责并监督执行的个人。
目前的难点与解决方案探讨
当前,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在晚上7点到10点尤为明显,然而,这一时间段并未设定具体的噪音限制标准。同时,国家和地方层面均未制定针对广场舞噪音的监测和评估体系,这致使相关投诉在处理时缺乏强制执行的依据。以居民投诉为例,由于缺乏强制措施,无法有效要求舞队停止活动并离开。
顾伟伟建议采取数项措施,包括街道搭建协商平台,使舞队、受影响居民及管理单位共同商讨,确立活动区域、时间和音量的规定并予以实施。此外,他还指出,部分省市已实施定向声源技术,以调整声音传播方向,这或许能实现老人跳舞愿望与居民安宁生活的平衡。
各位读者,请问您所在的区域是否存在广场舞活动影响他人安宁的现象?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