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种针对中老年打工者的诈骗行为,即所谓的“假律师”。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骗子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打工者进行诈骗,导致了诸多问题。
假律师行骗手段
声称能协助中老年务工人员维护权益的这些“假律师”,通过伪造公章、假冒律师事务所等手段骗取信任。他们收取的“代理费”从600元至2000多元不等,收取费用后便消失无踪。今年,多地接连出现此类事件,这些人利用务工人员对法律知识的缺乏以及对其信任,进行诈骗活动。
该骗术极为诡诈,在与中老年劳动者交流时采取哄骗手段,使得这些本就纯朴的个体陷入了欺诈圈套。作案者会精确挑选作案对象,将主要目标定位为中老年劳动者群体。
诈骗金额与立案难
诈骗涉案金额普遍超过2800元,但未达到3000元的立案门槛。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诈骗金额需达到3000元以上才被视为较大数额,可予以立案。然而,这些所谓的“假律师”却利用这一法律漏洞。
此类诈骗案件在现实操作中往往难以成功立案。同时,“假律师”常在网络或异地实施犯罪,这使得追踪工作极为艰巨,受害者追责变得尤为困难。
打工者的困境
中老年务工人员维护自身权益较为困难,他们本想寻求律师支持,却不幸遇到了冒牌律师。由于这部分人群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法律常识较为匮乏。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他们不惜节衣缩食筹集律师费,却不幸遭遇“冒牌律师”的诈骗,导致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原本就困难的权益保护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潜在的发展趋势
当前形势表明,此类欺诈手法可能演变成新的诈骗模式。若不予以遏制,将导致更多中老年务工人员遭受诈骗。
一旦这种诈骗模式蔓延开来,其根治难度将显著增加,并且有可能对务工人员群体的权益保障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已有的整治措施
今年五月,司法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了专项调研团队。该团队对法律咨询服务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
湖南省、郑州市、佳木斯市等地均实施了专项治理行动,冒牌律师问题亦在整治范围之内。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假律师”现象进行了遏制。
打击与援助建议
需扩大受害者举报及投诉途径,增强与被冒名律师事务所的交流,增强识别漏洞的能力。即便单笔诈骗金额未达立案标准,也应汇总受害者信息,进行严肃查处。
相关部门可为中年及老年打工者提供法律支持,简化维权流程,减少假冒律师的诈骗机会。此类诈骗不仅涉及金钱,还损害法律尊严,扰乱律师事务所运作,破坏行业环境。
您是否留意到近期身边出现针对中年及老年务工人员的欺诈事件?我们诚挚邀请您发表评论、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