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在推进生态文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保护项目和改善成果丰富,诸多方面均展现出引人注目的优势。我们将对海南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深入探究。
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海南州北部毗邻青海湖,中部拥有龙羊湖,南部则是羊曲湖,这些湖泊均位于“三江源”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中。黄河流经该地区长达411公里,这一水系不仅保障了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还构成了遏制西部荒漠向东扩散的自然防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区域的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众多湖泊河流的生态系统在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其生态状况的好坏对周边乃至更广范围具有深远影响。
青海省整体而言,海南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态角色。维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等同于保障了更广生态系统的稳定。每一片湖泊、每条河流均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任。
完善的保护制度体系
海南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动构建了高层次的规划体系。该地区颁布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的管理规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奖励措施,并对城市容貌与环境卫生管理规章、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清单等相关制度进行了修订。通过这些制度的规范与激励,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和热情。
这些制度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的持续优化。以《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理规范》为例,它有助于有效遏制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而《举报奖励措施》则激发民众参与监督,有助于迅速发现并阻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绿色发展出发点
海南州将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原则。该地区综合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系统,聚焦于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等三大关键生态区域进行工作。以草原生态保护为例,全面执行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奖励措施,增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执行力度,涉及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中的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黑土滩治理等多个方面。
海南州不仅印发了《“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海南州实施方案》和《海南州共和盆地防沙治沙三年攻坚行动方案》,而且这些方案的实施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划和指引。此举进一步促进了生态保护的全面和深入发展。
大规模生态项目投资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海南州在生态领域的投资额显著增加。具体来看,“三北”工程的投资额高达26.09亿元。此外,还规划了2025至2028年间11个林草生态项目,预计总投资达24.68亿元,其中2025年预计投资7.2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为生态工程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该举措有利于推动大规模绿化及其他生态改善项目的实施。例如,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涵盖人工植树、封禁山区育林及森林养护等工作。据最新统计,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达250.83万亩,并有876.9万株树苗由民众义务植树而成。
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海南州在生态修复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其中,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已成功治理黑土滩、防治草原鼠害,并改良退化草场,改良面积达735.35万亩。此外,草原植被覆盖率也有所提升,从56.4%增至57.84%。
湿地领域,目前实施总量控制,已成功打造了“青海知名品牌”的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同时,青海贵南茫曲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也即将启动。这些修复成效显著,对于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价值。
河湖生态极大改善
海南州严格执行封湖育鱼等策略,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最明显的成效是,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选择在贵德停留,湖区内每年有约227种、总计30万只水鸟栖息和繁衍,青海湖的裸鲤数量更是超过了10万吨。这一和谐共生的景象,是经过多年生态保护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读者朋友们,关于海南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哪些方面有望进一步优化或加强?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同时,若您对本文内容感到满意,不妨点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