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晨,在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马坊站与马昌营站之间的高架施工区域,发生了一起引人瞩目的场景。该区段120米长的桥梁上部结构,在转体动力系统的推动下,成功在空中完成了转体,顺利穿越了秦铁路。这一成就对22号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象征着项目的一大进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桥梁转体的基本概况
昨日,施工现场展现出壮观的场面。在上午,现场总指挥下达指令,桥梁上部结构自120米处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经过两小时的作业,桥梁成功旋转了72度,位置精准无误。桥梁整体长度为120米,旋转部分重量超过6000吨,规模宏大。转体作业组织有序,牵引动力系统对旋转速度和方向进行了精确控制。
工程在启动前对难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做好了详尽的准备。桥墩底部安装了球铰转盘,以保障转体作业的稳定性和实施可能。施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先建后转”的步骤,这一做法是经过多轮科技攻关得出的成果。
大秦铁路的重要性
大秦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被誉为“中国重载铁路之冠”。其运输能力显著,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列重载列车启程。在这样的繁忙铁路线上,22号线施工不得不在其上方展开,施工难度显而易见。为此,施工方必须采取措施,以减少对大秦铁路运输的干扰,保障其正常运行不受严重影响。
转体施工的工艺
为确保数万吨级桥梁在空中精准转动,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22号线01标项目经理贾云飞提出了有效措施。项目初期便在桥墩底部安装了球形铰接装置。转动过程中,钢绞线和千斤顶协同作业,共同推动桥墩转动。该技术要求极高,对每一步操作均有严格规范。
在正式转体之前,必须先进行试转来确保获得理想的数据。首先执行5次试转,在此阶段,我们将运用高精度设备对牵引力、转速以及惯性力导致的位移等核心参数进行检测。这些检测所得的数据将为正式转体提供稳固的支持,确保转体过程能够顺利完成。
转体过程中的监测手段
为确保转体作业的精准就位,现场采取了多项监测手段。首先,全站仪这一高精度仪器被部署,用于精确获取转体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接着,视频监控系统被引入,实现了对转体作业的全面、实时监控。借助这些技术,任何微小的偏差都能被迅速识别并作出调整,从而保障转体作业的顺利进行和精确度。
后续工程施工计划
桥梁转体作业虽已告一段落,然而工程并未完全结束。建设团队还需持续奋斗,面对众多待完成的任务。他们需完成上下结构的封闭、合拢段的混凝土浇注、预应力筋的张拉等后续工序。此外,附属工程的施工也需同步推进。这些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线路是否能迅速满足架梁需求。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建设者必须付出巨大努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22号线整体施工进展
22号线轨道交通对北京具有深远影响,它是北京市第一条跨越省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同时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首个示范性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目前,该线路建设情况良好。北京段车站主体结构已完成53.5%,区间主体结构完成率为46%,已有8座车站完成结构封闭,5个区间实现全线连通。河北段建设同样进展迅速,车站主体结构完成率达到了60%,区间主体结构完成度为38%,3座车站完成结构封闭,4个区间实现全线连通。
该项目的施工进展情况,需考察是否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22号线建设目标的预定质量标准。我们热切期待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讨论。此外,我们也诚挚地邀请大家为本文点赞并予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