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的非遗传承人何芃,通过羽毛画的独特技艺,积极推广家乡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邵阳羽毛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明朝永乐时期。邵阳曾是全国四大羽毛画产地之一。何芃的付出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再次绽放光彩。

羽毛画制作工序精细

非遗传承人何芃:用羽毛画重现邵阳八景,每一笔都是对家乡的深情告白  第1张

12月12日,邵阳城内,何芃正专注地挑选着羽毛。羽毛画的制作流程复杂,包括设计、绘制、挑选、染色、裁剪及粘贴等多个环节。羽毛在何芃的画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的作品与一般绘画有所区别,色彩的丰富使得画面更加多彩,同时呈现出更加立体和有趣的视觉效果。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蕴含了邵阳独有的文化精神。其超越传统绘画的特质,激发了人们对羽毛画魅力的期待。

宝庆八景入画背后

邵阳古称宝庆,此城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并享有“宝庆八景”的美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多古迹已难觅其踪。何芃不愿记忆中的八景消逝,立志以羽毛画重现之。她对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回忆起在双清亭的童年嬉戏,这更加坚定了她创作的决心。何芃精心挑选羽毛,经过繁琐工序,完成了八景图中的首幅——“双江秋月”。她以独到的视角重现家乡美景,努力保留那逐渐模糊的历史印记。

非遗传承人何芃:用羽毛画重现邵阳八景,每一笔都是对家乡的深情告白  第2张

克服伤病坚持创作

何芃因长期创作而患上了腱鞘炎,手指上始终敷着药膏。然而,她幽默地将其称为“职业特色”。尽管遭受病痛,她并未停下创作的步伐。她对羽毛画的传承与推广充满信心。目前,她已经成功创作了两幅“宝庆八景”羽毛画,并计划继续完成剩余六幅。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上稳步前行,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宝庆八景作品意义

“宝庆八景”羽毛画系列对邵阳文化的推广具有显著价值。尽管邵阳众多景观已发生变迁,何芃仍凭借照片及父亲遗存的油画,致力于余下作品的创作。她旨在运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向更多人展示邵阳的迷人风光,提升何氏羽毛画的艺术价值,并助力家乡文化旅游发展。此系列羽毛画成为邵阳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为外界了解邵阳的历史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顺应时代创新作品

非遗传承人何芃:用羽毛画重现邵阳八景,每一笔都是对家乡的深情告白  第3张

羽毛画市场较为狭窄,当前时代对其提出了众多挑战,对此何芃有深刻认识。她意识到流行趋势和审美观念持续演变,羽毛画需与时俱进。目前,何芃正努力将作品尺寸控制在25厘米左右,便于游客携带。当邵阳迎来游客时,这些羽毛画便成为别具一格的纪念品,得以携带至各地,推广邵阳文化。这种调整体现了何芃对时代潮流的适应,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传承的有益尝试。

打造邵阳文化名片

何芃致力于打造更具潮流感的作品,旨在将羽毛画打造为邵阳的象征。她计划通过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来推广家乡文化。她深知“羽毛虽轻,责任重大”,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成为她的关键任务。凭借其独到的艺术造诣,何芃在文化传播与家乡建设领域持续努力。未来,更多人可能因她的羽毛画而了解并爱上邵阳这座古城。

何芃,一位邵阳非遗传承人,以其执着与革新精神赢得了尊敬。她不懈努力,旨在传播邵阳的文化精髓,推广家乡的旅游文化。你是否也知晓身边有类似的人,他们同样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不懈奋斗?我们期待大家的点赞与分享,并在评论区讲述你们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何芃:用羽毛画重现邵阳八景,每一笔都是对家乡的深情告白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