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两年以来,养老金产品种类有所增加,账户开设人数亦有所提升。然而,缴存状况并不理想,呈现“缴存冷清”与“开户热闹”的鲜明对比。这一现象背后是否存在某些问题?又有哪些措施可以加以解决?

开户人数剧增

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后,众多银行纷纷作出响应。目前,该平台已支持包括民生、平安、交通、兴业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极大地方便了开户流程。数据显示,至12月10日,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已增至836款。众多银行员工反映,新开户数量已成为部分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这一因素推动了开户人数的快速增长。

新增账户数量提升的原因之一是金融机构的主动推广。此外,部分银行举办的促销活动也促进了开户量的增长,例如中国银行的“金账户培育项目”,在12月31日之前,首次开户并完成存款的客户,可获得最高至678元的微信立减金奖励。

缴存热情不高

尽管开户人数众多,但存款的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29岁的孟女士揭示了这一现象。她去年开设账户并存入最高限额的12000元,选择了定期存款方式。然而,今年她只存入了5000元,剩余的额度她并不愿意继续存入。孟女士的观点反映了部分人的担忧。目前,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年轻人面临较长的养老准备期,充满了不确定性。

观察当前状况,众多与孟女士年龄相仿的人群对资金流动性需求较大。然而,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提取条件较为苛刻,通常需待退休后方可提取,这一限制显著减少了公众的缴费意愿,成为“缴费冷淡”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缴存人群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主要缴纳群体为35至40岁的中高收入者。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收入相对稳定且水平较高,他们对养老金的积累尤为重视。此外,该群体中不少成员具备较强的理财意识,并对个人养老金账户有较为清晰的理解。

该群体参与个人养老金缴存,既可享受税收减免,又可投资理财产品获取回报。尽管如此,该群体规模有限。为了拓展个人养老金规模,吸引更多人群参与,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税收优惠吸引力

个人养老金制度中,税收优惠是一项显著优势。根据金融机构的估算,若以每年最高12000元的缴费上限计算,投资者每年最多可节省5400元个税。这一优惠措施吸引了众多人开设账户,许多人期望通过存入养老金来缓解税收压力。

部分人群发现,该税收优惠的幅度不足以促使他们持续存款。例如,部分人的纳税基数较小,或已采用其他税务规划手段,因此,该优惠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产品体系待丰富

目前,个人养老金市场提供了836种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储蓄类产品有466种,基金类产品有200种,保险类产品有144种,理财产品则有26种。尽管产品种类看似丰富,但若从结构角度分析,储蓄类产品占据了显著多数。

普通投资者亟需多样化的产品选择。业界专家亦提出,应扩充产品种类,扩大投资途径,并开发更多适应不同年龄段及风险偏好的产品,以增强公众的储蓄积极性。

支取制度需调整

严格的支取规定是导致“缴存冷”现象的关键因素。民众担忧其存款可能被长期冻结,一旦遭遇紧急状况,将无法迅速提取资金。

专家指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存款年限,可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取款规定,比如设定一定比例的提前取款额度。此举有助于提升资金流动性,进而吸引更多人踊跃缴纳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已满两年,但“开户积极,缴存冷淡”的现象依然存在。各位读者,关于如何激发公众对个人养老金缴存的热情,您有何高见?期待您的评论参与。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您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