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虹山湖市民公园增设了科普标识牌,既丰富了市民的视觉体验,又提供了学习机会,因而成为热门的打卡点。此举体现了公园对海绵城市设施的升级改造,亦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体现。
虹山湖公园概况
2018年9月,虹山湖市民公园正式完工并开放。公园内娱乐和景观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公众的娱乐需求。但过去,在降雨期间,路面常常积水,这不仅影响了景观的美观,还威胁到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安全。此外,部分雨水花园处理雨水的效率不高,导致雨水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
虹山湖公园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占据显著位置,成为众人休闲娱乐的热门场所。过去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公园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海绵化改造工程启动
自今年4月起,环湖西路启动了海绵化改造工程,至5月中旬已全面完工。施工负责人韦升富透露,改造工程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特征,安装了雨水滞留系统,并对老旧损坏的雨水管道及排水系统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工程进度迅速,在较短时间内便实现了改造目标,成效显著。
此改造方案基于现实状况,充分保留了该地的原始景观。它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更换,更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该规划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积水等问题,并增强公园对雨水的处理效能。
新型海绵设施的建设
在施工过程中,新建及改造了生态型雨水处理设施,如雨水花园和植草沟。在雨水花园中,对植被进行了调整,引入了诸如马鞭草和鸢尾花等耐水耐旱的植物。这些植物的选择既考虑了生态效益,又兼顾了美学价值。目前,许多城市建设偏重外观,而此处则实现了美观与生态的双重目标。
设施投用后,其运行机制完备。雨水降入园中,首先被地表植被拦截,去除杂质,随后渗透进入土壤,在此过程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其进行净化。这一过程科学合理,展现了生态构建的智慧。
科普立牌的设置及意义
公园内配备了海绵设施科普展示区域及科普标识牌。这些标识牌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作用。市民与游客在游览休闲之际,可了解雨水管理相关知识。例如,陈阿姨便从中获益匪浅。这种教育形式在众多公园中尚属罕见。
该科普手段将自然风光与科学知识相结合。此方式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对增强城市整体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显著作用。
滞涝池的作用与功效
虹山湖公园北部的滞涝池在暴雨期间发挥了显著效用。该设施能快速吸收过多的雨水径流,并借助其容量暂时储存雨水,有效防止雨水直接涌入排水管网,从而避免内涝现象。内涝问题在城市中普遍存在,而安顺市正是通过这一措施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池内水生植物能够净化积水,随后经专用管道分时排放。该体系针对暴雨积水问题已证明其成熟与高效,其他城市可考虑借鉴。
项目的示范意义
虹山湖公园作为安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点,其科普展示提升项目已完工。该公园不仅具备了生态功能,还实现了景观效果的优化。因此,它已成为安顺的城市会客厅,亦称之为一张生态新名片。
该项目为安顺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其他地区借鉴实施,安顺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该案例也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您如何看待将景观与科普相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意见,点赞及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