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研究型大学在其中的角色——作为创新核心的“锚机构”——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角色不仅契合上海发展的关键战略需求,而且关乎众多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高效协作。

上海建设需求

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等相关人士指出,加强创新源头建设对于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至关重要。自2023年起,上海已着手实施这一战略,旨在增强其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创新核心能力。在此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作用愈发突出。作为知识和人才的集散地,研究型大学的积极参与对于快速提高上海的科研实力具有显著意义。

目前,上海正遭遇诸多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需深化资源整合。研究型大学凭借其研究资源优势,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正致力于应对这些挑战。

专家观点与思路

专家们提出了发展策略。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强调需充分利用上海的规模优势。2022年,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显著,应借助这一优势带来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众多企业正期待科技成果的转化,而这需要研究型大学的支持与推动。

五个中心建设迎新要求!12月7日研讨会透露了啥?  第1张

专家强调,吸引全球人才以及科技金融等要素至关重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作用显著。若研究型大学与金融机构携手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将极大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

航运枢纽发展思路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主管阐述了航运枢纽的规划。在全球贸易竞争加剧的当下,上海正致力于打造第五代国际航运枢纽港。自2023年起,该市将分阶段推进以人才、数据、生态为核心的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若此发展战略能与研究型高校实现资源共享,比如高校从事航海科技研究、培育航运人才,将有助于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特色化发展。

高校可在航海技术革新、航运物流改进等领域推进研究计划,此举对增强上海在全球航运领域的地位具有正面效应。

五个中心建设迎新要求!12月7日研讨会透露了啥?  第2张

全球城市的趋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阐述了全球城市发展趋势的几个关键特点。目前,全球城市在构建韧性供应链的过程中既遭遇挑战,也迎来机遇。2023年的数据显示,众多城市在供应链效率、资源重组、创新赋能以及全球化与区域化平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上海致力于成为韧性供应链中心,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增强五大核心能力。在这一进程中,研究型大学能够从基础研究入手,为提升这些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激发创新动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国外区域成功经验

法国罗纳尔-阿尔卑斯大区凭借其高质量大学等关键因素,被誉为“欧洲硅谷”。自2010年起,该区域持续发展高水平大学,并汇聚大型科学设施,形成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城市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上海可借鉴这一模式,其拥有众多杰出研究型大学。若能增加对大型科学设施的投资,吸引更多科研人才,上海有望加速成为国际科创中心。此外,上海的研究型大学数量远超罗纳尔-阿尔卑斯大区,具备更优越的基础条件。

各环节要素协同

科创中心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研究型高校、大型科研设施等元素均不可或缺。以上海科技大学为例,其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需转化为专利并应用于产业。2022年,上海提出强化产学研结合,研究型高校作为创新领域的“核心机构”,理应承担主导职责。一方面,它们应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它们还需促进成果的产业化,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提供全面支持。

您是否认同研究型大学在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应肩负更重的职责?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见解,积极参与讨论。同时,恳请您为本文点赞并分享至您的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