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县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及权益保护备受社会关注。目前,我们深入该县,旨在了解其通过多样化手段维护未成年人法治权益、推行法治教育的具体做法。
联络员的日常工作缩影
12月5日,在松潘县白羊乡,谭家健作为“格桑梅朵”联络员分享了他的工作体验。他深刻认识到法治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在10月初,当地学生发生争执,学校立即组织家长会议,明确责任归属,并向学生阐述斗殴的危害,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此类事件频发,联络员每次都尽力确保未成年人得到恰当的引导,并理解尊重法律规范。
松潘县地域辽阔,村落分布分散,管理面临挑战。同时,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其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此背景下,联络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犹如点点星光,为偏远乡村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指明方向。
联动模式的构建
今年八月,松潘县检察院着手探索创新策略。鉴于该县地域辽阔、村落分布散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检察院致力于深入实施“检护民生”专项活动,构建了“检察-政法委-村”协同合作机制。该机制在全县17个乡镇和122个村(社区)范围内选聘了195名联络员。这一举措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展现了智慧与前瞻性。
责任逐层落实,联络员在法治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以偏远乡村为例,他们能迅速搜集法治相关信息,并持续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此模式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突破了地域限制,有效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法治权益。
乡村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城乡间在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松潘县,农村学生的法律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教育力度不足、教育水平不高、教育范围有限。这一现象的形成,源于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文化传播相较于城市地区存在滞后。
在当前环境下,乡村未成年群体较易陷入犯罪边缘或遭受侵害。例如,某些乡村地区法律意识薄弱,未成年人年幼时便可能参与偷盗行为而未意识到其严重后果;另一些人在遭受侵害时,往往不知如何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法治教育的现状。
多场景下的保护措施
松潘县重视对乡村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并扩大至校园与社区。在学校层面,该县推进法治副校长制度的完善。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的检查与督促,确保“一号检察建议”和强制报告制度得以持续执行。同时,聘请教职工作为联络员,以促进校园管理规范化。以某学校为例,副校长定期举办法治教育讲座,而教导主任则负责收集校内法治问题的反馈并上报联络员。
社区内成立了名为“格桑梅朵”的法治宣传团队。该团队以藏汉双语、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作。至今已举办四次法治讲座,并发放了超过一千份宣传资料。这些活动有效增强了未成年人对法律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确保了他们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创新工作模式
松潘县近年来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实施了“三联三进三提升”的创新模式。“三联”涵盖了部门间的联动、社会的联合援助以及家庭的联合教育,构筑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加固了未成年人的安全防线。以社区派出所为例,它们常与学校和家庭协作,共同应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各类问题。
“三进”策略涉及校园和乡村等多个层面,旨在全面加强安全防护。例如,在某个小村庄,工作人员向村民普及法律常识,并在学校安排法治教育课程。“三提升”措施包括增强司法打击效能、深化心理辅导工作、拓宽社会治理范围,旨在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法治化的成长环境。在此过程中,司法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坚决抵制,心理辅导机构也积极参与,为受害青少年提供深入的心理支持。
展望未来
松潘县在未成年人法治保护方面已有显著进展。然而,面对未来的挑战,任务依然艰巨。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日益显著,如何在偏远山区有效规避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层出不穷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新行为类型,松潘县的法治保护体系能否迅速调整以应对,亦是一大考验。
关于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我想向各位读者请教,贵地是否有独特的教育模式或策略?期待大家点赞、转发文章,并踊跃参与讨论。